那些年,我们一起误解过的耐心
很多人嘴上说要保持耐心,但身体却诚实的游走在及时满足的边缘。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他们有时也勤奋地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他们刚有一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消沉放弃;当看到自己与同龄人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
从小我们被教导:“要保持耐心!不要猴急!不要三心二意!”以至于人们对耐心的概念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抗到底。总之就是用意志力去抗——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意志力不坚定。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从婴儿时期,到孩子时期,再到成人时期我们的耐心在逐步增强。成年后机能趋于稳定,弱停止探索,耐心可能永远停留在当时水平。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客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这个“世界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舒适区边缘 另一个重要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人类的天性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该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该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规律是学习的平台区。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直波浪式上升曲线。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后,就能在面对上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耐心不是毅力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标的结果。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终身学习。因为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
怎么拥有耐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