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是指神秘的因果关系,其理论依据是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律。主要精神是告诉我们在管教孩子时应该帮助他们在行为上建立明显牢固的因果关系。
刚入小学的芳芳从未整理过自己的床铺,有一天意外地把床上的毛毯卷好,妈妈看到说:“你的床铺整理得好整齐哦!”第二天芳芳又叠好毛毯并且摆好枕头,她妈妈再一次称赞她的进步。此后连续好几天,芳芳都能够把自己的床铺整理得很好。虽然整齐程度尚不能达到军队式的标准,但是已经显示芳芳有十足的进步。
芳芳的妈妈在女儿的床铺看起来比较整齐时就立刻称赞,并非等到她把整个卧室都处理得非常标准才给予赞美。假如芳芳中止整理,妈妈也不指责批评。孩子由于她自己整理床铺的能力增强,以至对其他未来的任何事情,都受到好的影响。如果她能对整理自己的床铺感到满意,那么她可能进一步收拾她的玩具,保持房间的干净或小心她的衣服以免弄脏等等。
类似的,我们可以用在其他生活起居方面。比如睡觉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刷牙,我们夸奖孩子,那么孩子睡前刷牙习惯就会被强化;时钟到了晚上9点,孩子准时上床,我们在家校联系簿上及时记录,那么孩子准时上床的行为可能就加强了;又比如孩子平常要妈妈陪着才肯睡,有一天太累自己睡着了,起床后妈妈抱起孩子“妈妈好高兴你已经长大了”,那么孩子独自睡觉的机会就会增加;孩子平常习惯赖床,有一天难得准时起床,妈妈摸摸她的头说“太好了!”,那么孩子以后赖床的机会就会降低……
爸爸妈妈们也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