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嘈杂、混乱的世界,这个想象的世界里盛行的是以下这些情况:
1)想要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的人,总是会向我们解释照他们说的那样做的种种弊端。
2)我们根本不用操心该怎么办,该相信什么,因为大师们必定会找到答案。
3)我们在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候总是能平心静气。
我们希望你能意识到,我们实际生活的这个世界,绝不会和上述想象的世界有任何相似之处。
专家们多多少少给我们提供了合情合理的观点,为我们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提供了材料。但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能工巧匠,对那些观点和主张加以剪裁、取舍,将它们整合成自己的决定,这样才能做个有主见的人。
我们并不是说专家们根本就无关紧要。实际上,如果不依靠那些知识比我们丰富、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的人,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都鼓励你加倍重视他们的意见。
只不过,我们要倾听来自不同领域的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一边听一边评估判断,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做出取舍,这一点你很快就会明白。我们倾听他们,是为了构建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了他们的话以后,马上就按他们说的去做。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的思维方式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
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今后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绵式思维相对而言比较被动,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往往既轻松又快捷,特别是在你看到的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运用这种思维更是毫不费力。
虽然大量吸收外部信息可以为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提供一个有效的起点,但海绵式思维有个严重而又致命的缺陷:
对于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观点应该摒弃,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最后读到的内容是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法的模式,在他们想要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有多大价值时可以借鉴。要想在对话的过程中披沙拣金,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和它展开互动。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评价各种论点,我们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也就是说,得有一些信得过的见解才行。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动式参与,即作者和读者之间、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的对话。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在个人和社会的很多重大问题上,你都有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对以下这些问题,你自然也愿意确定自己的立场:“酗酒是难于自控的疾病,还是有意为之的恶习?”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捍卫自己的信念,也可以用来对自己初始的信念加以评价和修正。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为什么说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弱势的呢?因为以这种方式来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就意味着你根本不关心自己是否在接近真理和美德。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坚决抵制和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将把那些意见和你不一样的人驳得哑口无言、乖乖认输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标,会毁掉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道和进步性的特征。
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主张都提出批判性问题,包括对我们自己的主张。只有强迫自己批判性地看待初始信念,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抱着初始信念死死不放自然容易,特别是很多人都持这样的信念时更是如此,可一旦我们选择走这条容易的道路,我们就极有可能犯下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区分强势和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另一方法就是对比一下思想开放和思想封闭这两种状态。当我们思想开放的时候,我们欢迎别人对我们的信念展开批评,而当我们思想封闭的时候,我们就会坚决维护自己的各种信念,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 只有当某个观点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我们理解并且仔细评估过其他的观点,最终选择了这个观点,我们才会对所持的这个观点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