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进行广泛的阅读
——读张文质《教师的使命》有感
今天,一位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小孩要读幼儿园了特别焦虑,于是跟我分享为了缓解焦虑,看了几本很受用的书,以前看书基本看不进的,这次通过阅读得到了不少启发,跟我在交谈中很是激动。我顺便跟她谈到我也在阅读,读张老师《教师的使命》中提到教师要有广泛的阅读,普老师领读中,还指导我们有输入还要不断输出,不断提问和作者进行对话。于是,我再一次读《教师的使命》第35-37页,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进行广泛的阅读?怎样进行广泛的阅读?广泛阅读后会有哪些提升?当我进行思考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时,就会不断回忆反思、总结提炼。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的潜能,而广泛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张老师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剖析,让我对广泛阅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仅是知识积累的手段,更是教育者完善自我、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必经之路。
1.为什么要进行广泛的阅读?
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领域的知识无法应对其多元需求。张老师谈到,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授、生命引领和公民意识培养的三重使命。如果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钻研,就会陷入 “盲人摸象” 的困境 —— 就像应试教育中只看重分数的短视行为,无法理解学生学业困难背后的身体因素,更谈不上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三千份学生档案发现,多数学习困难与身体病痛相关,这正是跨领域阅读带来的洞见。教育者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打破思维局限,理解 “人的教育” 的深层内涵。
2.怎样进行广泛的阅读?
教师需要建立 “三维阅读框架”。在专业维度,要超越应试技巧,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经典,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理解儿童成长规律;在生命维度,需涉猎生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探究影响学生发展的多元因素;在人文维度,要通过文学、哲学作品涵养精神,理解自由、独立等价值观对学生成长的意义。阅读时应带着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 “如何帮助追赶者建立自信”“怎样培养飞翔者的自主能力”,将书中理论与课堂现实对照反思,对你影响很大、产生共鸣的语句,要反复提问,注重从“输入”到“输出”,避免泛泛而读。正如张老师强调的 “儿童本位”,阅读也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筛选那些能启迪教育智慧、滋养生命认知的内容。
3.广泛阅读能带来哪些提升?
其一,教学能力的质变。张老师指出 “教师教学能力越低下,学生负担越重”,而阅读能优化教学方法,减少无效训练。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教师能设计更高效的教学方案,让知识传授事半功倍。其二,生命洞察的深化。当教师兼具教育学、生理学等跨学科视野,就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从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多角度理解学生,真正做到 “把心交给儿童”。其三,教育哲学的升华。阅读让人跳出分数崇拜,领悟 “教育是培养飞翔者” 的真谛。在引导学生成为 “自我决定方向” 的生命个体时,教师自身也会形成更通透的教育观,将精气神的培育融入知识教学,最终实现 “人的教育” 的终极目标。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广泛阅读则是教育者保持思想鲜活的源泉。当我们的书架上既有专业著作,也有生命科学、人文经典,当我们的思考能跨越学科边界,教育才能真正突破应试的桎梏,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为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 “飞翔者”。这既是阅读赋予教育者的智慧,也是教育者通过阅读传递给下一代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