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育心,以情塑人

以文育心,以情塑人

——语文教材里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拜读《社会与情感能力》一书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跳出了传统教育聚焦知识传授的局限,系统阐释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核心内涵。它并非单一的情商素养,而是涵盖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沟通、责任担当、共情理解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体系。

书中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个体实现人生幸福的基石,更是构建健康社会关系的关键,其对人的成长影响甚至远超单纯的智力发展。从儿童成长规律出发,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社会与情感发展的特点,为一线教育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行动指南。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对“成功” 与 “幸福” 的重新定义。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以成绩、学历、工作等外在标签衡量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丰盈与人际的和谐才是幸福的核心。书中列举的案例令人深思:那些在学业上看似“优秀” 却因抗挫折能力差而止步不前的孩子,那些掌握了丰富知识却不懂体谅他人的少年,恰恰印证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缺失会成为人生路上的 “隐形障碍”。相反,具备清晰自我认知、能合理调控情绪、善于与人协作的孩子,往往能在人生的各种挑战中保持积极心态,更易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社会与情感成长的 “引路人”,从语文教材中去挖掘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和责任担当的宝贵资源,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沃土。

教材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依托文本情感与场景,搭建“文本感知 — 自我联结 — 认知内化” 的培养路径。在低年级《我上学了》单元教学中,抓住学生角色转换的关键期,先以 “上学第一天的心情” 为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兴奋、紧张等真实情绪,再链接课文中 “小同学互帮互助” 的场景,让学生明白多样情绪的合理性,初步建立 “情绪表达即成长” 的认知。进入高年级,面对《匆匆》中朱自清对时光的自省,可设计 “我的成长清单” 活动,引导学生对照文本中 “时光易逝” 的感慨,梳理自身优点与不足,将文本中的自我反思意识迁移到个人成长中,帮助学生在文本与自我的对话中,逐步构建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成长方向。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与文本解读,让学生跳出旁观者视角,走进人物内心,培育共情能力。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打破“讲解事迹” 的传统模式,以文本场景为基础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 “迷路的孩子”“年迈的大娘”,在演绎中直观感受他人困境;再结合课文里雷锋助人为乐的细节,抛出 “如果我是雷锋会怎么做”“生活中能帮别人的小事” 等问题,推动学生从文本认知走向生活共情。教学《穷人》时,聚焦桑娜夫妇收养孤儿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圈画 “紧张”“坚定” 等关键词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桑娜复杂心理的成因,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处境、关爱弱小,实现人际情感的共情迁移。

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与榜样形象,将“责任担当” 具象化,助力学生实现 “文本认知 — 价值认同 — 实践转化”。如教学《詹天佑》时,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詹天佑面临的技术难题与外界压力”“坚持自主设计的原因”,结合文本中 “家国情怀” 的核心,引导学生理解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树立 “为国担当” 的意识。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依据 “实践迁移” 理论,从文本中 “地球脆弱性” 的描述出发,开展 “环保小倡议” 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列举生活中的环保行动,如节约用电、分类垃圾等,将文本中的环保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读完《社会与情感能力》,我更加坚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培育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鲜活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唯有将理论融入实践,以文育心,以情塑人,才能让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的同时,收获丰盈的内心、健康的情感与坚定的担当,成长为既懂知识又有温度的幸福之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