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个错别字
现今的手机一族,如果谁微信或扣扣里没有几个“群”,几乎会被当做外星人。
按照性质,群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带有身份标签的群,比如校友群,同事群,战友群,学生家长群等,一类是兴趣爱好群,比如户外运动群,读书摄影群,生活癖好群等等。
人之所以是群居动物,从进化的角度,是为了通过集体的力量抵御外来的灾患,从精神的角度,生来孤独的人,其一生所劳所做需要他人的认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如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而群体的温暖是“爱和认同”最直接的来源,所以人总是愿意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一个个群体的温暖怀抱里,所以有了国家,有了民族,有了宗教,有了家庭。
但人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个体,这是因为人的生命基因里始终存在着“显示自己独特性”的基因。据说这种基因来源于猴子进化时的求偶表现欲,只是据说哦。不过如《月亮和六便士》里的埃尔斯——不为“母猴子”而只为画画却有勇气抛弃文明世界的一切的异类分子的确也不少,他们我们多是玩艺术的,比如印象派三杰,他们的卓尔不群是基于他们对伟大艺术的偏执的爱,当然在科学界、政治界等等各界也有不少这样思想卓尔不群的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被后人视为牛人的人们,其遭遇的人生结局却是异常的糟糕,比如狱中饮鸩的苏格拉底,比如被炮烙成灰的布鲁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太牛逼了,就会被牛踢——当你的思想行为超越于群体,且又与群体的价值观水火不容时,注定被“以群众之名”灭之。
所以,面对“不得好死”的结局,大多数人只能自动地把自己归为集体的一份子,他们相信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一旦有好事了,也能从旁边挖一勺子,说这是集体智慧诞生的结果,因此,把趋利避害作为第一生存原则的人类,在安全的集体和不安全的个体之间,往往会选择前者。
但是问题来了,当主导集体智慧的几个大佬一旦犯傻,那么其他人也就会和羊群一样被带到阴沟里去,这种现象尤其是出现在一个国家内,则是十分危险的。
大如国家如此,小似群体也是如此。我们在群体中抱团取暖而集体坐井观天,心中只相信群体的智慧,而没有个体的智慧,所以当一个人哪一天忽然有一个新奇好玩不一样的想法时,往往会在群体的逼视下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这里说两个实验,一个是:当你走进电梯后,电梯里其他的人都背里面外,而只有你背外面里,这时作为与群体行为截然相反的个体的你会怎样?你能保持最初的站姿多久?实验证明,大部分人坚持不了1分钟。
另一个实验是,实验者现场把一根绳子截断成长短不一样,但差别不算很明显的两根绳子,找8个被测试者,而其中7个已经提前被买通,测试时,这7个人先后一致认为那根长的绳子短,然后测试第8个人对长短绳子的判断。结果发现,有很多人虽然心里认为短绳子是短的,但在群体作弊的压力下常会作出与初衷相违背的答案。
两个实验毫无疑问地证明,大部分人理性的意志经常会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话题回来,在一个群体里待久了,大部分人会养成惰性,总是觉得群里人有比你聪明的人,遇到不解的圈内问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样快速得来的答案,远比自己一次次碰破头榨干脑汁得到的答案来的便捷,所以一旦习惯于群体“舒适圈”的温暖和便利,人是越来越懒。当然这种局面也不会一直下去,当某一天,某一个“异类”用逻辑严密无懈可击的科学证据证明之前我们所一致认可的“真理”原来是狗屎一堆时,人们就有点乱了,好多人会抱怨他人的愚蠢,只有少数人开始反思自己。当然我说的这种情况比较极端,但类似这种因思想依赖性导致集体弱智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你比如,如果你在一个跑步群待久了,你会发现大家对于其他所有的运动都会带着“跑步的眼镜”去看,总结来总结去,跑步是最好的运动,随之而来三观也会被跑步的各种所谓的科学性艺术性全新改造乃至完全策反,或者你在一个摄影群待久了,你是不是也会有一种这个世界上唯有摄影是最好的业余爱好最好的审美情趣最好的完善心灵的艺术的思维习惯呢?
萝卜青菜搭配合理的膳食才能吃出健康的身体,单吃萝卜的人多半会和萝卜一样地偏执。同理,一个人健康稳定的思想体系是需要多点支撑的,只在一个圈里混,就会养成单一的看问题角度,单一就会偏执,偏执就会庸俗,而想脱离庸俗,想跑到圈外看看外面世界的人,总是要冒一点风险的,起码孤独你是甩不掉的。
人,左手庸俗,右手孤独,你要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