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看这个世界都会出现偏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美国总统大选,当时身边大部分的预测是希拉里胜算比较高,最后的结果让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
只能说: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
人脑的认知和真实世界,有很多认知偏差。 所谓“概念升级”,就是一次次纠正认知偏差的过程。
自我防卫心态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及到“自我防卫心态”,其实这种心态实在太普遍了,而且很容易导致我们出现不良的情绪或者正面的思考,毕竟,自我否定和被怀疑是件很痛苦的事。
当被攻击——我们会有天然的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有:回避、否认、愤怒、陈词滥调、从众。
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对我提出质疑:
“涅槃,关于心智提升这个想法有问题啊,我有不同的观点……”
我的反应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a.假装没听见,和意见相同的人一起相互强化,并称呼异议者为傻x。(回避)
b.“不可能!”“你凭什么说我错?”“你怎么确保别人一定正确?”(否认)
c.“别把你的观点强加于我,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力。”(打太极拳)
d.虽然心里认同,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这么认为,所以还是让对方闭嘴比较好。(从众)
e.“再说我抽你啊!”(愤怒)
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我们要修炼的不是没有感受,而是尽快意识到心理抗拒,进入独立思考。当然,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怂”的人,一般情况我都会重视对方的看法,然后去论证对错。
心智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育学家威廉·佩里研究了大学生认知发展中世界观的变化过程,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黑即白的二元论(Dualism)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第二阶段:相对主义(Relativism) 当你了解到更多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你会开始怀疑一切,或者否定一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你不能说我一定是错的。”
第三阶段:承担责任(Commitment) 他们会理性地认为,对任何事情的认识,都是不断靠近真相的过程。如果是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不仅要对结论负责,并愿意在新的证据加入时,转变已有的结论。
霍金是个最好的例子:2004年,霍金以著名物理学家的身份,公开承认他坚持近30年的观点——“黑洞的引力非常大,任何物质都不能逃逸,甚至包括光在内”是错误的。并声明加州理工大学裴士基(Preskill)坚持的“黑洞吞噬的物质,但信息能从黑洞里逃跑出来”的观点是正确的。霍金不仅主动认输,还履行了与裴士基的赌约——奉上一部棒球百科全书。
开放的怀疑、灵活的结论,才是心智的最高境界。
批判过度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 批判性思维过度,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大敌。
大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启用批判性思维——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或争论,都不是批判性思考的议题。尤其是生活中的亲情、爱情等!
比如我妈,看到了关于“日本核辐射泄露,快点去买盐!”的微信文章,然后就下楼买盐去了。
我说:“妈,你这是非理性思考啊。”
我妈说:“日本到底有没有出事,我一个老太太上哪知道去,难道还翻墙找外刊,打电话问专家啊,我又不是你!下楼买包盐也无所谓啊,就算最后真的没事,多出来的盐就送亲戚啊。
所以,这种情景下的争论,是不是算独立思考?或是最理性选择?
其实你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聪明理性。试着想一下——你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就是想享点儿福,为你骄傲,不是为了受你关于独立思考的再教育。除了让他们防着点医疗骗子、传销骗局,也没必要活得那么累。
不是每个问题或每个人的非理性行为都需要你站出来与之战斗。
学会把你的注意力留在自己的精进和真正重要的问题之上。我见过很多人学了点批判性思维,上网和人干仗20小时不累,但是对自己人生怎么选择这种严肃话题,则完全从众,没有思考。
真正的生活的高手是—— 在批判性思维之外,保留宽容性思考 ——对那些不准备跟你讲逻辑的人、不讲理的地方、不重要的问题—— 表达观点,然后绝不纠缠 。如果是朋友就继续处,是亲人就哄着——不惜以“不科学”为代价。
这就好比拳击高手——能不打野架,尽量不打,低调让开,怂就怂了。真功夫只在正规比赛里,或有实力的人面前显露。
四处批评的人,他们忘记了科学的本质——求真。虽然真相不可测,感知会有各种偏差,心里各种防御。我们却发展出科学的方法论——面对共同事实、共同逻辑推理、共同推演结论。
科学是一种人人都能通过努力一点一点理解的世界真相,是一种心智上的民主,而不是几个精英的臆断。 科学是一种宽容的求真。
我们现在接触的思想,不是你我的原创,而是前人的积累。你身边那些暂时没有学的人,他们也不是不想学,只是时间、资源、注意力没到位。
就好比一个挤公交车的人——没挤上去的时候,他对别人说:“再挤一挤,我还能上去。”一旦挤上去,他就说:“别挤啦,别挤啦,没地儿啦。”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能宽容点?努力往里挤一挤,给刚才的自己腾个地呢?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宽容性思维,则是一种处事的原则。
所以,我挺喜欢在新语丝时代的方舟子,但却不喜欢后来那个四处打假,动不动就用逻辑+傻x、小人、疯子等词语给别人贴标签的方舟子——也许你是对的,但那是不宽容。
那么,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不够聪明呢?
对自己要死磕,找到认知偏差,超越心理抗拒;对别人则要宽容。
正如房龙所说——“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于不同于自己观点的见解要耐心、公正、包容。
死磕自己,宽容他人。
所以独立思考的原则不是非要弄个是非黑白,而是凡是要斟酌衡量,不然你的生活真的会机器化!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