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长宁部分学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与自杀相关的题目引起大风波。问卷的种种质疑都被附上不专业、照搬国外调查问卷的标签;
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领衔主演的《女心理师》播放,都揭示着社会对于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忘了在哪看的一句话,大致说心理医师某个程度是替代了神父的角色。那中国呢?寺庙里的大师本质上是教授的身份,听他讲多过你讲。练就一门听人说话的功夫,市场并不乐观......
小编大学专业也是心理学,那时最无奈和内心翻白眼的,总是听到有人问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当然,现在没人这样问了,不知是不是不以专业来谋生的原因?还是大众对于心理学有一定的认识?
电视剧《女心理师》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原著小说(柯汶利担任导演,朱历编剧),
讲真,开播的几集,真的看不到原著的一分一毫,杨紫饰演的心理咨询师贺顿,和井柏然饰演钱开逸的电台主播就名字一样。如果你是原著党,还是别看为好。
如果是想通过此剧来了解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性质那也是不可能的,就连书本作者毕淑敏(本人是心理咨询师)也认为小说是不能拿来做专业参考的,所以《女心理师》每集最后都加上说明提醒:这都进行了艺术加工!!
偶像言情剧都是为了CP感,如果以这一标准来看,似乎很多情节都能理解了。
比如杨紫在剧里天赋异禀的顺风耳特质,恰恰说明了倾听对于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性。
她在咨询过程中违背了职业道德帮来访者向她的亲人隐瞒病情,某个程度也能让她设身处地以来访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共情能力超强)。
咨询师也是人,并不是一直都能保持中立的。也说明了她有个助人的热心肠。同理为了说明男主也是助人为乐的特性,开头就来段车祸救人(满扯的,现实中不被交警叔叔拉去蹲几天??)
职业身份都是为了谈情说爱服务,要满足磕CP,杨紫和井柏然也还养眼。原著里贺顿外形很一般,平平无奇,声音却国色天香,钱开逸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来的搭档;电视剧的改编中间穿插了很多情节:两人还是校友,跟女主的初恋也摊上关系。
里面还有杨紫和菅纫姿的CP,满足很多人女孩心目中的朋友感情写照,贺顿对汤丽丽说:幸运的人,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出自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
这里的人际关系都是相互帮助、相互治愈,无论爱情、亲情、友情都能治愈人。
希望各位能找到治愈自己的人,找不到也没关系,求救无门,也可以自救的,自愈的方法N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