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5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九三一年,长的高挑个子,五官匀称。人见人夸的小姑娘。当然这都是后来听我们邻居家的婶子给我讲的。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今年已九十四高寿了的老母亲。当年嫁给我的父亲时只有十九岁。

那就是一朵鲜花啊,当时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我的姥姥就托我的二姨妈,给我母亲介绍给了我的父亲。

我二姨妈就是看好了我的父亲,人比较厚道实在,当然,父亲家里的情况她还是不够了解。只是看到的是表面现象。

我的姥姥姥爷他们的心愿,就是让她们这个娇生惯养的小女儿,也就是我母亲早点嫁人。不奢求大富大贵,能过个平平安安的日子,嫁给个忠厚老实的人,正因为我的二姨妈也是看好父亲的这一点。

当时,在媒妁之言的旧时代。我的母亲也只有顺从的份。

不过,经过了解,我的母亲也是看上了我的父亲,为人处世不但厚道。长的也比较帅气。一看就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也是能平平淡淡的日子的人。

我的父亲哥弟四人,一个姑姑。我的爷爷奶奶是一个就因为父亲打碎了一个碗,追着满街泡手拿棍棒打的父亲皮开肉绽的人。奶奶是一个裹着三寸金莲,瘦瘦巴巴重男轻女的人,也是传统思想根深蹄固的人。

在哪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民不聊生,贫穷就是那个年代的代名词。

我的父亲排行老二,上面有我的大伯。他跟我的大伯母有一个儿子。名叫书记,那是我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

所以母凭子贵来了,大伯母和大伯在这个大家庭里面的地位显而易见。比较吃香。

母亲在姥姥家里是姊妹五个。她是最小的,姥姥姥爷都非常痛爱她。上边两个舅舅和两个姨妈也很爱护这个小妹妹。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一切随着嫁给我的父亲完全变了。

爷爷有一张国字脸,胡须很长,是一个过日子很有一套的人。也是在家里说四个牙不准张嘴的人。用威严统治,专横跋扈这个词形容他老人家还算比较合适。

奶奶重男轻女。裹着三寸金莲,干干瘦瘦的 ,拄着一根竹棒,走起路来颤抖摇晃。是一个转会告状的人。

大伯比较会讨好爷爷喜欢,会见风使舵的人。

大伯母是一个收传统文化根深蹄固的人。

父亲是一个厚道,只知道低头拉扯,不好讨好爷爷的人,

母亲因为在娘家是一个被全家痛爱受宠的人,有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再加上那时候也年轻,只有十九岁的小姑娘。

传统文化被新的思想相互冲击。因而结婚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后面会讲到。

我的三叔,听母亲说,只因为三叔在家里,上面有两个哥哥干农活,家里什么事情他都不会管。每天好吃好喝的有两个嫂子伺候着,他吃饭也会跟爷爷奶奶姑姑一起吃。游手好闲的这么一个人。

整天动玩西逛。有一次,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一个雷管,自己用石头砸 ,玩在砸的过程中,结果爆炸了,然后把两只手都炸飞上了天……

我的姑姑,就因为在家里面上面有三个哥哥,在家里那就是一个骄横野蛮的一个公主级别的人。也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这么一个女性。虽然看起来我爷爷家法很严。但是一

好饭跟爷爷奶奶一起吃。当然相对来说吃好一点的。

其他人只能在另一桌吃更差的饭。这还不是,动不动还要欺负我的母亲。

我要介绍的最后一个人就是我的四叔,也是父亲大家庭最后一个小弟。

反正从我记事起,小叔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上过学的人。从我记事起,每到我爷爷奶奶家里去,就会看到小叔上学毕业的合影。总感觉小叔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我的老母亲九十四载风雨路,一株在岁月里开花的树……

母亲的一生,拉开了艰难困苦的序幕……

1931年,一个战火初燃、民生凋敝的年代,我的老母亲诞生于世。她生来便带着一份清雅——高挑的个头,匀称的五官,眉眼间藏着山水的灵秀。邻里们总爱逗她:“这丫头,长大后怕是要被哪户好人家捧在手心里哟!”这些话,是后来邻居家的婶子们说给我听的。彼时的母亲,尚不知命运的手会如何拨弄她的未来。如今,她已九十四岁,银发如雪,皱纹里刻着九十余载的悲欢,却始终挺直着脊梁,像一株在风雨里扎根的老树,枝头依然开着温柔的花。

------

一、娘家的暖:被捧在手心的最后一颗糖

母亲在娘家排行最小,上有两个舅舅、两个姨妈。姥姥姥爷把她当“老闺女”疼,春天带她去田埂上挖野菜,夏天摇着蒲扇哄她入睡,秋天塞给她最甜的柿子,冬天把她的手揣进自己怀里焐热。两个舅舅总爱背着她满村跑,姨妈们则把攒下的布头给她做花衣裳。她曾笑着说:“那会儿啊,我连碗都没洗过,全家都怕我磕着碰着。”

那时的她,像一颗被全家捧在手心的糖,甜得纯粹,无忧无虑。她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个温暖的小窝,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

二、十九岁的婚约:从糖罐跌进荆棘丛

十九岁那年,母亲嫁给了我的父亲。父亲家兄弟四人,一个姑姑,爷爷是家里的“太上皇”,说一不二;奶奶重男轻女,总觉得“丫头片子”是赔钱货;大伯最会看爷爷脸色,总能讨到好;大伯母则把“长嫂如母”四个字刻进骨子里,却也刻薄得紧。父亲排行老二,生性木讷,只知埋头干活,不擅长说软话。

母亲从被全家宠爱的“小女儿”,突然掉进一个规矩森严、矛盾重重的大家庭。不到两个月,便因父亲打碎一个碗,与爷爷爆发了激烈争执——爷爷举着扫帚追着父亲满街打,母亲挡在父亲身前,红着眼喊:“一个碗值几个钱?您要打,连我一起打!”从此,她成了爷爷奶奶家奶奶眼中的“刺头”,大伯大伯母嘴里的“不懂事”。

那些年,母亲总在深夜偷偷抹泪。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娘家,她摔了碗,姥姥只会笑着哄她;而在婆家,打碎一个碗,却要被骂“败家”?

------

三、大家庭的众生相:一锅煮尽人间百味

• 大伯与大伯母:大伯像爷爷的“影子”,爷爷咳嗽一声,他立刻递上茶杯;大伯母则把“规矩”当令箭,母亲稍有不合她心意的地方,便冷着脸说:“在我们家,得守我们家的规矩。”

• 三叔:比父亲小几岁,因上有两个哥哥干活,从小被宠得“四体不勤”。某日,他不知从哪弄来一个雷管,摆弄时“轰”的一声,两只手被炸得血肉模糊。母亲赶到医院时,三叔正躺在床上哭,她咬着牙帮他擦脸,轻声说:“三儿,别怕,有嫂子在。”

• 姑姑:家里的“小公主”,吃饭时总与爷爷奶奶同坐一桌,吃的是炖肉、白面馒头;其他人只能挤在另一桌,啃窝头、喝稀粥。她动不动就冲母亲发脾气,母亲却从不还嘴,只是默默把她的脏衣服洗了。

• 四叔:父亲的小弟,也是家里唯一读过书的人。我记事起,他便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常给我们讲《三字经》《百家姓》,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母亲总说:“你四叔是文化人,将来准有出息。”

------

四、母亲的坚韧:在荆棘里开出花

那些年,母亲白天跟着父亲下地干活,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晚上在油灯下缝补衣物,针脚细密得像蚂蚁排队。她忍着奶奶的刁难、姑姑的欺负,却始终对父亲温柔以待。父亲干活累了,她便端来热水给他洗脚;父亲被爷爷骂了,她便悄悄塞给他一个热乎的窝头。

我的老母亲:九十四载风霜里,一朵倔强绽放的野菊。

1931年的初冬,北方的小村飘着细雪。我的老母亲降生在一张土炕上,接生婆用剪子剪断脐带时,窗外的老槐树正簌簌抖落最后几片枯叶。她生来眉眼清秀,高挑的个头像株刚抽条的白杨,邻里们见了总爱逗她:“这丫头,将来怕是要被哪户好人家捧在手心里当宝贝!”这些话,是后来邻居家的婶子们坐在槐树下纳鞋底时,说给我听的。彼时的母亲尚不知,命运的手早已为她备好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

一、娘家的暖:最后一颗被蜜裹着的糖

母亲在娘家排行最小,上有两个舅舅、两个姨妈。姥姥总把她搂在怀里唤“老闺女”,春天带她去田埂挖荠菜,夏天摇着蒲扇哄她入睡,秋天塞给她最甜的柿子,冬天把她的手揣进自己棉袄里焐热。两个舅舅干活回来,裤脚沾着泥,却总不忘从兜里摸出块糖塞给她;姨妈们攒下布头,给她缝的花衣裳能装满一木箱。

“那会儿啊,我连碗都没洗过。”母亲后来常眯着眼笑,“有次我踩着凳子够枣吃,摔下来磕破了头,你姥姥抱着我哭得比我还凶,直怪枣树长得太高。”

那时的她,像颗被全家裹在蜜里的糖,甜得纯粹,连风都是软的。她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个温暖的小窝,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

二、十九岁的婚约:从蜜罐跌进冰窟

十九岁那年,母亲裹着红棉袄嫁给了我的父亲。父亲家兄弟四人,一个姑姑,爷爷是家里的“太上皇”,说话像敲铜锣;奶奶重男轻女,总觉得“丫头片子”是赔钱货;大伯最会看爷爷脸色,爷爷咳嗽一声,他立刻递上搪瓷缸;大伯母则把“长嫂如母”四个字刻进骨子里,却也刻薄得像块冻硬的馍。

大伯家的“母凭子贵”

大伯母头胎便生了个儿子,爷爷乐得摆了三桌酒,逢人便拍着大腿笑:“我这大孙子,将来是要顶门立户的!”奶奶更是把大伯母当成了“功臣”,每日变着花样给她炖鸡汤,连大伯在爷爷面前说话都带着三分得意。

而我的母亲,结婚后一年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了,(我的大姐),奶奶的脸立刻拉了下来,冷言冷语像冰碴子似的往母亲心里扎:“生个丫头片子,有什么用?早晚还不得嫁人。有什么用呢,反正冷嘲热讽的话,没少在母亲面前话语不断……

母亲的娘家人听闻母亲生了个千金,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姥姥姥爷到处张罗着买鸡蛋和小米。姥姥把自己养了一年多的鸡让大舅给宰了准备好了给母亲`送汤米"。

送汤米"这是我们北方有这么个风俗习惯,生个男孩八日,娘家亲戚就会带着有营养的东西去送汤米。生个女孩的话,就是到九日这天齐聚一堂。一是庆祝添丁加口。二一个就是看望一下自己的亲人,品因产后身体虚弱,各自带着营养品看望一下自己的亲人。

话归正传,当时姥姥也是裹着小脚的。到母亲生下大姐的那一刻,姥姥姥爷的心就一直挂念着她们最宠爱的小女儿。唯恐在月子里受到什么委屈。会落下终生的毛病。

当我的母亲生下大姐的第九天,天刚蒙蒙亮,我姥姥姥爷还有大舅就拎着鸡小米等东西到了东牟。当敲响爷爷奶奶家街门时,看到的是奶奶那张扫兴的脸。当看到大舅拎着那么多➕蛋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是,脸上略微露出了笑容。

哎呀,大妹子带了这么多的东西呀 ,奶奶跟姥姥说到。大嫂子这些东西营养比较高,给我们家孩子多进补一下。我姥姥道我奶奶。

你放心吧大妹子,在我们家我是不会委屈着她的。

奶奶是一个嘴皮子功夫很强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后面她的所作所为我会一一道来。

姥姥姥爷还有大舅跟她寒暄了几句,把带的东西交给奶奶。就急匆匆的来到母亲房间。

一干人当看到母亲那一瞬间,姥姥姥爷大舅都惊呆了!躺在炕上的还是她们的小女儿吗?只见她不但面容憔悴,而且脸色蜡黄。明显是产后修复的不尽人意。纯纯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姥姥心疼的不得了,母亲见到姥姥的那一刻,眼泪情不自禁的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姥姥她们把母亲揽在怀里,此处无语胜有言。姥姥安慰着年纪轻轻就当妈妈的母亲说到,孩子你现在已是当娘的人了,在月子里不要耍小孩子脾气。吃好喝好 养好身体。我带来好多鸡蛋,你的婆婆会给你每顿煮上十个八个,再喝一点小米粥,还有老母鸡汤都很是有补的东西。我的母亲眼睛望着姥姥微微点头。泪水不自觉的在眼眶子里直打转。

不大一会儿姥姥忽然松开母亲的手,只顾着和你说话,还忘记了看俺的大外甥了。

只见刚出生从才九天的我大姐,小脸蛋红扑扑,肉嘟嘟的。亲的不得了。要不俗语说的好,痴巴姥姥亲外甥。这是我们北方老家的俗语。姥姥姥爷见到外甥还是外甥女那是一个真亲啊。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姥姥姥爷眼看太阳已经落山了。就嘱咐了母亲一些话,虽然有万般不舍,但还是要回去了。母亲含泪目送娘家一干人。

姥姥姥爷他们回家后,总会感觉之前母亲坐月子奶奶没有舍得买点鸡蛋给她吃,现在买了很多鸡蛋之类的东西就会舍得做给母亲吃了。

岂不知,往后的日子里还是外甥打灯楼一照旧。

每顿还是两个鸡蛋,小米粥稀的都能照出人来,再就是高粱米面饼子。不要说鸡汤,就连鸡毛我母亲都没见过。

.我的父亲一切都看在眼里,对于爷爷奶奶的所作所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一声声叹息,哎!心里想也许生个儿子他们就不会这样做了。

所以父亲一直在忍着,直到有一天在外面听到了邻居家说,你们家媳妇不是才生完小孩十几天吧,怎么看到你妹妹说的就是我的姑姑。拎了很多的鸡蛋在卖。

我父亲听了就非常的生气。难怪一顿只给她吃一两个鸡蛋 ,原来都给卖掉了。

急匆匆回到家就想质问我的奶奶,但在奶奶面前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毕恭毕敬的,和颜悦色的强压着心头的怒火问到。

娘,你们做事是不是太那个了,

啊,奶奶叫着父亲的小名,

你胡说什么?边说边朝着父亲直眨眼睛。那个意思不要父亲大声让母亲听到。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干的那些好事.。

什么好事,啊,你说,什么好事。你看你这个熊样来问我什么。

奶奶装出一副全然不知的样子 。

当然父亲再忍,心里的怒气也会挂在脸上  。

之前,外婆没有带来好多鸡蛋之类的营养品 。你不给母亲做着吃也就算了。

现在,是我外婆带来的,你不但不做给虚弱的母亲吃,而且还让我姑姑偷偷给卖给别人。

父亲母亲一直被蒙在鼓里 。看见了刚出生哇哇大哭的大姐,再瞅一下憔悴的母亲。

父亲见奶奶如此过分。但还是不敢发火。只是敢怒不敢言。只是小声问了一下奶奶。

娘,你们干的那些好事别人都跟我说了。

什么好事?

你们让小嫚(指我姑姑)买给别人鸡蛋的好事呗。

娘,你真是惹的哑巴说话了。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

你说咱们家鸡下的蛋给俺大大吃,不给她吃也就算了。

你说人家娘家一干人拿来那么多,你就只给她一顿一两个鸡蛋,小米那么多你也不舍得多加一点。还有老母鸡好几只你给她吃了多少?

父亲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再说了,你就是不给她吃就算了,要买是否也要等她出了月子再去买。你知道别人都在外面怎么讲你们吗?把人家娘家拿来送汤米的东西都卖掉了。你们做的这是什么事?

太没有人味了!父亲终于爆发了。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顶撞奶奶。着还得了。

戳破天了!

奶奶听后破口大骂,数落着父亲,

给你娶上媳妇就不要娘了,

你翅膀硬了,肯定是你老婆挑唆的……

奶奶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爷爷回家见状。不由分说。拿起扫把追着我的父亲一顿乱打。

母亲在房间里听得一清二楚,她们太刻薄了,竟然连娘家带来的鸡蛋拿出去卖。父亲看不下去了,问了一下都遭毒打。

母亲想到姥姥姥爷临行前嘱咐的话。

孩子,你现在已是当娘的人了,你有责任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在月子里千万不要生气哈。你婆婆给你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孬孬吃,好好吃,千万不要生气哈。身体是自己的,好好养着哈 。

其实,爷爷奶奶做出这样的事,姥姥姥爷通过母亲一年多,在这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要不然姥姥姥爷怎会如此的一边边的,千叮咛万嘱咐……

想到姥姥姥爷母亲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直到现在每一上火,眼睛就会流泪。

当时母亲既心疼父亲,为了让她能多吃点鸡蛋,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爷爷奶奶做的那些事。被爷爷一顿暴打 。

更是伤心难过。我怎么就会遇上了这么一家不讲道理的人家。责怪命运的不公,只能暗自叹息。

母亲一边安慰着父亲,一边细心擦拭父亲的伤口。当然更多的还是心疼。(多种含意)

但当看到了,炕上一边躺着的刚出生十几天的大姐,那个可爱的小样,母亲就暗自下决心,一定好好的活着,把女儿好好的养育成人。

月子风波过去了,但新的风波接连不断……

姑姑是家里的“小公主”,仗着爷爷奶奶的宠爱,加上月子风波。她向来不把母亲放在眼里。这次她更是霸道野蛮毫无道德可言。

某日,母亲正在缝补衣服。就顺便在针线盒子里,用了一点黑色的线 。让我姑姑看见了。等母亲缝补完了。开始做中午饭。锅里做好几样的饭,然后准备烧火。

那个年代,我们北方老家都是火炕。一口大锅。会在上面围着锅贴。

各种各样的饼子。比喻,爷爷奶奶吃的是白面的,大伯三叔吃的玉米面的。当然我姑姑是和爷爷奶奶一个桌吃的。大伯母还有我的父亲母亲在一起吃高粱面加野菜的饼子。

母亲在灶台前拉风箱做饭,霸道的姑姑趁我母亲不注意,从母亲身后她脱下自己的鞋子,用鞋底殴打母亲,因为当时母亲在坐着拉风箱。才让我姑创造了打她的机会。我母亲的个子一米七还多,我姑姑只有一米五六的样子。如果正面她肯定是打不过我的母亲。

母亲被着突然袭击激怒了,想起身被拉偏仗的奶奶一直摁着,姑姑就用鞋底左一下,右一下,没头没脸的乱打一通。奶奶拉着偏仗直打的母亲红一块紫一块。

因为跟我父亲家二姨妈是一个村,也是不远的邻居。母亲在家就是全家人的小公主,哪里受这样的欺负和催残。

当我姑姑抄起鞋底往母亲背上抽时,嘴里还不太叫嚷着:“你算什么东西?也敢用我的针线?”母亲说不就是一点针线吗,我会还给你的,还用着了这样打我。本来母亲想起身躲,却被奶奶一把按住:“打得好!丫头片子你随便用别人的针线!”

那时父亲外出干活不在家,母亲被姑姑按在风箱旁,鞋底一下下落在背上,疼得直冒冷汗,却咬着牙不肯哭出声。风箱“呼嗒呼嗒”响着,像在替她哭。

满身伤痕的逃离

那天傍晚,母亲带着满背的淤青和心里的委屈,跌跌撞撞跑回了二姨妈家。一进门,她便扑进姨妈怀里,哭得像个孩子:“姐,这日子……我过不下去了……”姨妈一边给她擦药,一边掉眼泪:“傻妹子,咱不回去了,就在姐这儿住下!”可母亲哭完后,却摇了摇头:“我不能走,我走了,你妹夫(父亲)在家里更难做人。”

当晚,母亲又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回了家。路上,她抬头看见星星,忽然想起娘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小时候她总爱坐在树下数星星,姥姥说,每颗星星都是一个疼她的亲人。

------

母亲背负着,年纪轻轻就不应该有的欺负和催残。这一切都只是因为父亲。

因为父亲是一个非常痛爱母亲的人。只是从小在这个大家庭里面,一直忍受着逆来顺受的习惯。

看到姑姑伙同奶奶把母亲打的遍体鳞伤。父亲除了震惊之外,还有更多的是心疼母亲。

震惊的是,姑姑一个没有出阁的大闺女,怎么能对手无寸铁的母亲下手呢。还有奶奶你怎么这么狠心,跟姑姑娘两个下手这么重。这是一个婆婆该有的样子吗?

娘啊娘,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就因为媳妇用了一点针线,你们就把她打成这样。太过分了吧。

父亲在恨奶奶和姑姑的同时。心疼母亲曾经的小公主 ,跟着自己遭了如此这么多的罪。

当时父亲因为在外干活不在家,回家见状,气的话都说不出来了。本来想过去找奶奶姑姑理论。但已经习惯逆来顺受,害怕爷爷的威严,奶奶的撒泼打滚……

这件事母亲虽然没有回娘家,但是二姨妈回娘家,忍不住全部跟姥姥姥爷说了。当时大舅二舅还有堂舅都在场。姥姥心疼的只流泪,姥爷气的火冒三丈。几个舅舅也是怒火冲天。

当天,我的堂舅就来到爷爷奶奶家。为什么打我妹妹?奶奶说她用别人的针线就该打。

我母亲之前我也提到,她就是娘家大家族的一位公主。堂舅也是一个非常痛爱母亲的三哥哥。脾气也是非常暴躁的一个人,听闻奶奶这样说,一把就把站在一旁的爷爷提拎过来。

啊,你们就是这样的人家?

就这样对待我善良的小妹妹?

听母亲说,当时新中国成立了,也就有了新的人民政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婚姻自主为广大女性有了定海神针。

堂舅一定要为受尽折磨与欺负的母亲出口气,要不然他们是欺负娘家没人。

堂舅决定到村公所去,找到驻点干部把全部过程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

当时村干部一听也是非常震惊。现在是新社会了,她们真是无法无天。

然后问堂舅你有什么要求,堂舅说要游姑姑的街,让她明白她随便打人是犯法的,必须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当时驻村干部也同意了这个要求。

但在实施过程中,我的爷爷家里面的这位土皇帝,在我堂舅面前扑通一下跪了下去。奶奶也是哭天嚎地的求饶。而我的姑姑在这个关键时刻却藏了起来。

母亲是个心软的人,看到父亲左右为难的样子。心顿时就软了下来。求小堂舅放过他们一码。看到他平常最痛爱的小妹。堂舅也就无奈同意了他这个小妹妹的请求。

经过这次堂舅出手,终于替母亲出了一口恶气,经过这次的事情,爷爷奶奶还有姑姑确实收敛了不少。

但是,母亲心想也不能再继续一起生活了。跟父亲商量一下,经过娘家姥姥姥爷以及舅舅们的同意 决定分开单过。

三、分家后的新生:在荒地里种出花

后来,父母终于分家单过。母亲用攒了半年的钱,在村边盖了两间土坯房。搬家那天,她抱着大姐站在新屋前,眼里闪着光:“咱有自己的家了。”

她在院子里种满月季,养了几只鸡,还在墙根下种了丝瓜。夏天,丝瓜藤爬满篱笆,开出黄灿灿的花;秋天,月季红得像火,引得蜜蜂嗡嗡转。母亲常坐在门槛上剥毛豆,大姐在她脚边玩泥巴。有次大姐摔破了膝盖,哭得撕心裂肺,母亲把她搂在怀里,轻轻吹气:“不哭不哭,吹吹就不疼了。”可自己背上的伤,却从没对人提过。

父亲干活回来,总能吃上热乎的饭。母亲把窝头掰成两半,大的给父亲,小的自己吃。父亲看在眼里,有天夜里偷偷对她说:“苦了你了。”母亲却笑:“不苦,咱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

四、九十四岁的月光:皱纹里藏着糖

如今,母亲已九十四岁,银发如雪,却依然耳聪目明。她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手里捏着个绣花荷包——那是她年轻时给父亲做的,针脚早已泛黄。我们回家时,她总爱翻出老照片,指着上面穿红棉袄的自己说:“看,那会儿多俊。”

有次我问她:“妈,你这一辈子,最苦的是啥时候?”她愣了愣,随即笑了:“苦啥?你爸对我好,你们几个也孝顺,这就够了。”顿了顿,她又补一句:“就是年轻时挨的那几鞋底,现在想起来还疼。”

去年冬天,我陪她晒太阳。她忽然指着天上的云说:“那朵云,像不像我娘家院子里的枣树?”我抬头看,云正慢慢散开,像极了当年她坐在树下数星星的模样。

------

五、我的老母亲:一株开在风里的野菊

我的老母亲,没上过一天学,却用一生教会我什么是坚韧与温柔。她像株野菊,开在贫瘠的土里,开在风雨里,开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却把芬芳留给了身边的人。

她曾是娘家捧在手心的糖,后来成了婆家踩在脚下的泥,再后来,她把自己活成了一片土——一片能长出月季、养出鸡鸭、撑起一个家的土。

如今,每当我回家,总能看到她坐在院子里,银发在阳光下闪着光。我走过去,轻轻抱住她,她便拍着我的背说:“乖,回来就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扛下了所有的风雨。

而我的老母亲,就是那个替我扛下风雨的人。

后来,父母分家单过。母亲终于有了自己的小院,她在院子里种满月季,养了几只鸡,日子虽清贫,却有了盼头。她常对我们说:“人活一世,苦是暂时的,心宽了,路就宽了。”

如今,母亲已九十四岁,依然耳聪目明。她爱和我们唠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说到娘家的无忧时光,她眼里会闪过一丝怀念;但说到后来的日子,她总是笑着,仿佛那些苦难,不过是岁月长河里的一朵小浪花。

------

五、我的老母亲:一株会开花的树

我的老母亲,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与温柔。她从被宠爱的小女儿,成长为撑起一个家的主心骨;她在风雨中守住善良,在琐碎里活出尊严。她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写满了平凡而伟大的爱——对丈夫的包容,对子女的牵挂,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每当我回家,总能看到她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银发在阳光下闪着光。我走过去,轻轻抱住她,她便拍着我的背说:“乖,回来就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扛下了所有的风雨。

我的老母亲,就是那个替我扛下风雨的人。她的一生,像一株在岁月里开花的树,风来时,她弯腰不折;雨落时,她扎根更深。而今,她把花开成了满院的芬芳,让我在每一个疲惫的时刻,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后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一直想写篇关于上海堂哥的故事。堂哥的命运剧本,是老天爷创设好的吗?不管怎么样,作为旁观者,一直关注着堂哥。 ...
    西西827阅读 17评论 0 0
  • 我的感动 今天刷到了一个视频,大概是90年代农村立秋的场景,视频作者用伤感的配乐,随着镜头的远近,完全展开了一幅儿...
    一颗心的奇幻旅程阅读 26评论 0 0
  • 今天姑姑和姑父去看父亲,午饭后,父亲说你拉姑姑和姑父去你家看看。我大脑空白两秒,忙说:好的好的。 今天家里没收拾。...
    吕莹_3271阅读 91评论 0 10
  • 彩妆狂想曲4.0:从面粉脸到元宇宙换头的社死全纪录 一、底妆篇:当脸皮变成量子打印机灾难现场 凌晨四点的梳妆台正在...
    繁华三千不过云烟阅读 67评论 0 1
  • 六月毕业季,骄阳似火,听着广播中送别六年级的歌声,梦回那间教室,想起第一届学生,那是我的“白月光”。 2015年,...
    江南可采莲syc阅读 10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