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35)

      《四圣心源》精要(35)

                    黄岐之

                  “脏腑脉象”

[摘录1]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意义]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不同,脉象分明。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脏),其微者为府(腑)。

[感悟]  脏腑脉象(气)各不同,脏象为甚,腑象为微。

[摘录2]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意义]  《难经》:心脉急甚是肝邪干(犯)心,微急是胆邪干(犯)小肠。心脉大甚是心邪自干(犯)心,微大是小肠邪自干(犯)小肠。心脉缓甚是脾邪干(犯)心,微缓是胃邪干(犯)小肠。心脉涩甚是肺邪干(犯)心,微涩是大肠邪干(犯)小肠。心脉沉甚是肾邪干(犯)心,微沉是膀胱邪干(犯)小肠。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感悟]  五脏相互影响,六腑也相互影响。五脏六腑本为一体,各司其气,又相互从其气,这是脏腑功能正常与异常的根源。其结果如何,可观其气之变化。

[摘录3]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意义]  大致府(腑)脉浮数,藏(脏)脉沉迟。张仲景脉法:浮是在表,沉是在里,数是在府(脏),迟是在藏(脏)。阳外阴内,一定的道理(规律)。府(腑,表阳外)气内交,藏(脏,里阴内)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和)。府(腑)病则气不内交,是浮而不沉;藏(脏)病则气不外济,是沉而不浮。分析越人(扁鹊)十难一脉十变(例[摘录2]心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尺候肾脉与三焦之气)的错误。

[感悟]  腑,表阳外,其气内交;脏,里阴内,其气外济。阳外阴内,是其规律。府(腑)病则气不内交,是浮而不沉;藏(脏)病则气不外济,是沉而不浮。阳气(腑气)内交,阴气(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和)。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