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架上上的书文史类的比较多,特别是历史类的,各种正史野史、评史及史编小说,还特别是写大明600年以来的各种人物和各种故事。碎片拈来,也拼凑出了整个600年的大明。
这些书有无不尽,尽无不嫌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史学经典,也有从别人书架里“偷”来的,也有微信读书根据过往阅读历史推荐的,这一功能也是被我所喜欢的,可以更好更深入得研究某一类的书籍。
所谓文史,既有文又有史,文史从来不分家。所以在读到明代田歆《华夏说》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的句子时,被这句话所深深吸引,以至于这几天都想取用其中的词句做标题。
一位朋友也坚持日更了好久,在公众的标签语里写的就是“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第一次知道这个句子是看大冰的《我不》里的。那是大冰2017年的书。
《我不》里面依然延续了大冰江湖系列里的动情故事。有木讷寡言对绝症女友不离不弃的流浪歌手,有心系31年前阵亡战友、不愿偷生于世、为古城安危置生死于度外的不死老兵等。书中的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在对命运说:我不!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句大冰是这样诠释的:拼搏的时候,不要迷恋旅途的风景。追求目标的时候,千万不要停留,即便与目标还有重重阻碍,努力终有回报,春山就在平芜的尽头。
这里“春山”指的是目标;“追风赶月”指的是拼搏的过程。而“平芜”指的是拼搏路上所遇见的阻碍与内心的荒芜。所以在读明朝文史的时候后来重读《我不》的时候,我才能特别理解这句话。
后来我还特别去查了这句话的渊源流长。原是借鉴自欧阳修《踏莎行》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句话连着读起来,既读不出拼搏,也读不出目标与回报的意味。
全文词曰“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意思很浅显,旅馆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边纤细的柳树低垂,春风吹踏芳草,行人跃马扬鞭而去。走得越远,离愁却越没有尽头,像那滚滚而去的春江之水一样没有尽头。柔肠寸寸痛断,泪眼盈眶,不要登高倚着栏杆望远。那平坦的草地尽头是重重春山,而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
这是一首离情词,主人公是一位浪迹天涯的旅客。上片写他在羁旅途中,触景伤情;下片写他的想象,家中思妇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宋词果然都是很旖旎,就连唐宋八大家之冠的欧阳修都能写出如此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词作。
这橛词所表现出来的离愁,让人动容。在读了许多诗词后,我们发现,许多远在外乡的文人,他们写的诗词,有不少都是从家中思妇的角度出来,写她们在家是如何如何思念在外的丈夫,多么悲伤啊。
最近,在某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他们诗词中的思妇形象,他们希望家中的妇女就是这样愁苦万分的模样,这样他们心理才平衡。如果家中思妇是在自得其乐地欣赏美景,那羁旅在外的人得多尴尬呀。
原来,自古至今,都逃不出一个女性的平芜尽处是春山吗的疑问句。平芜尽处是春山吗?不一定,其他的人更在春山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