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终,他长成的样子一定和你设想的不一样,但一定有惊喜。我们又何曾是老老实实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成长的呢?
读完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感触良多。原来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们每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都能从童年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中找到答案。 直视自己,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你又是在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养育孩子,本质上是一个复杂体系,在复杂中成长,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樊登老师说:亲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三根支柱便是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亲子教育中的第一根支柱是无条件的爱。不需要交换是无条件的爱非常重要的原则。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交换,对孩子说:“这学期成绩考得好,爸爸给你买辆台游戏机。”到期末一看成绩,立即说:“成绩这么差,还想买游戏机?不买了。”在父母取消奖励的那一刹那,孩子立刻能感觉到父母爱的是谁——父母爱的是成绩,而不是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的影响是最深。父母之爱子女则为其计深远。不同的养育方式很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我们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我们常常说我们爱孩子,但是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捆绑住孩子,折断孩子的翅膀还怪他不会飞翔。
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因为所谓的面子往往很难主动去和孩子和解,即使和解也坚决不肯承认错误。因为父母怕丧失他们的权威,丧失他们对孩子的控制权。当孩子主动和父母和好的时候,大部分父母都会做出错误的总结:管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该凶的时候要凶;家里一定要有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实际上,孩子能主动来和好,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孩子爱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远胜过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与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亲子教育的第二根支柱就是价值感。价值感决定孩子飞多高。当一个人拥有价值感时,他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他对未来会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
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会较高。一个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自然能管好自己。无论读书学习还是进入社会工作,价值感让他可以全力以赴,光彩闪耀。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自尊水平低,他就会觉得“我就是没用”。这样的孩子,他的人生失去了目标,就很容易去干坏事,变得叛逆。
亲子教育的第三根支柱是成长型心态。忘掉身份,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断责骂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卸责任的过程,这会导致孩子紧张、恐惧,分散注意力,反而更学不会,更学不好。父母如果能够稍微轻松一点儿、幽默一点儿,拿出更多的精力,让孩子觉得学科学很有意思、学文学很有意思,学数学也很有意思,你就会发现你很轻松,根本不用管,孩子就把各种该学的东西都学了。
所有的美德背后,都是成长型思维。很多人发自内心地认定自己爱孩子,能为孩子奉献一切,就以为自己对孩子很好了,实际上并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对孩子好。如果父母自己不成长,又如何奢望孩子良性成长,如此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也正是父母。
父母要以积极的语言互动,让孩子拥有成长型心态。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其实是有规律和方法的。具体的方法,首先要建立无条件的爱和价值感,这两个是前提。如果没有爱和价值感,孩子就会生活在评判之中。表扬过程而不是天赋,要和孩子有效对话等等。
最后回到前面的问题: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你又是在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如我,小学期间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之后回到父母身边,中学又是寄宿制,只有周末回家,总觉得有一层无形的隔膜隔离了我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尤其是不善言谈的母亲。如今父母老了,自己远离家乡,很多观念上与守旧的父母发生了冲突,难免也会脾气暴躁,虽然每每要摆脸色的时候还能想起来克制,但事后也总为此后悔。其实很早我就知道我和父母的亲子关系看起来很和谐,其实是有些失败的,并且持续影响着我。我的孩子还小,可是我有的时候总感觉自己会不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变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有一次母亲批评我心太软,教不好孩子,我当时还是很忧伤的,觉得母亲怎么可以把我和那样一个人比较。小D还只是个不到两岁的孩子,我不想对他多么严苛。要知道家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杀手,无论是打骂还是冷暴力。孩子还小,至少我还有机会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作为父母,作为父母的孩子,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自己阅读樊登老师这本书。
齐帆齐第2期28天,第8天192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