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声明:本文无任何歧视性目的,若有不妥之处,请留言或微信本人予以修正,谢谢。)
读了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书中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少接触到的精神病患者的世界,在这里,有把地球看成动物王国的美少女;有研究石头是否有生命的老师;有视人生如棋子的门萨会员(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有精神病院“镇院之宝”之称的哲学家;有人号称预见未来,还有人回忆穿越十世……
读完全书,我深有感触。
1.你可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
一个男人,失踪了快一个月,亲友们怎么都联系不上他,最后当警察撞开他家门时才发现,他光着身子坐在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在闭关。
他闭关的方式是,锁大门关手机拉电闸,断掉一切对外联系,不看书报,渴了喝水,饿了吃自己提前准备的大白馒头。
他就这么发着呆,想起来小时候挨打之苦及各种美食的味道。几天几夜,困了睡醒了吃,不断地自我梳理,从感觉到精神。
闭关结束,他会吃一个苹果奖励自己。这样几天的闭关,仿佛将他的感官全部打开一般,吃苹果的体验被百般放大,那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下面我们来一起体验下苹果的味道吧。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的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把味道就跟冲击一样传向嘴里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
你吃过这样的苹果吗?
你或许记得和同事午餐后吃过一个,那只是为了满足多补充维生素的营养观念,你和别人讨论着某个销售指标,把它嚼得咵嚓作响,甚至于忘记了它是偏酸还是偏甜。吃苹果对于你只是一个附属状态,类似于英语里的从句。
而这个闭关修炼者吃苹果的细节描述,不由得让我想起画着怒放向日葵的梵高,真正的艺术天才总能够成百上千倍的放大自己的感觉,普通人看到的是一维的点、二维的画,而梵高看到的却是三维的花、更深维度后面的蓬勃生命。我们看到梵高的癫狂,其实是天才急切地渴望跳出常规束缚,用生命去点燃创作中的那灵光一闪,他需要抛弃世俗里的一切,去快速抓住和向日葵之间建立联系时那一刹那的感觉。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如果说,我们常常会有“闭关吃苹果”这样的体验及接近这样的感觉,那么,你的生命会被滋养成怎样的丰富与美好?
2.真的可以脑洞大开?
精神病患者有个特点是思路广阔、天马行空,正常人常常被其超越常规的想法,震撼到不知所措。下面是有关患者的小趣事。
她(患者之一)指着草地上那几个患者问我:“你知道他们几个为什么在那边跑吗?”,我:“为什么?”,她:“中间那个以为自己是轰炸机,最开始就他自己跑,后来不知道怎么说服另外那俩的,反正就让他们以为自己是炸弹,然后就现在就这样了。他整天伸着胳膊四处跑,那俩就在他胳膊底下跟着……”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大脑同时处理所有信息的话,大脑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很快死机。为了保护大脑,人类有种过滤信息的本能,叫“认知抑制”。从信息量来说,你会过滤掉99%的信息,只关注不到那1%的变化。比如很久没见的朋友,你忽略了他的新衣、他的眼镜,你第一眼看的是他的外形,然后判断后说:“哎,最近你瘦了啊。”
而有的人,天生能关闭“认知抑制”功能,疯子就是这样,自动关闭了这一本能。于是大脑被大量信息与幻觉轰炸,一方面这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想法,更广阔的思维;但另一方面,正确错误各种细节纷至沓来,让他们的头脑一片混乱,这些想法在头脑里各自占山为王,当他们失去控制时,人就崩溃成为疯子。
疯子脑洞大开是因为有天生的“认知抑制解除”的本事,而聪明人想到的却是生物、物理上的改变。成人的脑腔是封闭的,有颅压,血液因为存在压力,不会像孩童时大量涌向脑部。以前的欧洲宗教组织于是设想,能否人为地在颅骨开孔,减少颅压,让更多的血液携带更多的营养流向脑部,据说如此可以获得非凡智慧或是特异功能。有些人尝试过这样脑洞大开,结果真的……成了疯子。
3.愤怒的科学家变身绿巨人,是什么导致天才变成疯子?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西蒙顿提到一个观点,即天才和疯子的差距在于智能。智能,简单的定义是智慧与才能。智能高的人,能判断哪些细节重要,哪些不重要,在他关闭自身“认知抑制”功能后,他能够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知识,为己所用。
“认知抑制”控制能力高,智能又高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前者高,后者低的就是疯子;前者低,后者也低的是普通人。数理化这些硬科学,对智能要求高(智商低了还真学不下去),再加上数理化学霸们受到长期的逻辑思维训练,不容易发疯,即使如电影《美丽心灵》里的数学家纳什一样疯掉了,他也能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判断虚拟与现实,从而返回正常人的生活。可是文科类型的疯子就比较麻烦,他们的工作对智能的要求相对较低,需要更多的独创性,而他们又缺乏足够的逻辑训练,所以距离疯子更近,如哲学家尼采,画家梵高,诗人海子。
以前有个营销口号是“想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想成功发不得疯,还要防止自己变成疯子中的一员。
作者高铭和这类不正常人群接触越多,疑惑就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有疯狂的倾向。也许是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也许是这类人群集体的潜意识影响。后来高铭找到一个办法,就是每天暗示自己其实是一种旅行的状态,既然是旅行,心里就知道迟早是要回家的。他说:“在每天早上出生时,我就做好准备了,准备好接受那些不同的世界,每天晚上我死掉,结束掉该遗忘的,储存我所需要的,我就是这样朝生暮死的面对每一天。”原来,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仅是讲为道献身,更重要的是死后是还要重生的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在当当心理学销量榜排名第一,我读完后发现自己是有当疯子的潜质的。其实,不仅是我,还有你,还有大家,所有人的心中都住着疯子和天才,魔鬼与天使。
问题不在于这些疯子想得太多,抑或我们这些普通人想得太少,而是对于我们来说,未知太多,已知太少。面对海量信息的世界,飞速发展的社会,更容易成功的方式是尽可能的提升智能,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强化自己的筛选判断能力,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的复杂多样。
疯子,是看似可怕的死能量,可是一旦我们接纳了它的攻击性,就可以将其暴露在阳光绚烂之下,将其转化为生命力、生能量。于是,疯子绚烂即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