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课堂要落在实处
语文课可以上的扎实、朴实、厚实。
一、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识字
【写字指导】
写好字的秘诀是描红、临帖,自己要买一本字帖,天天照着字帖写,“字无百日功”,好好练习一百天,你的字肯定能够练好。要记住好字是练出来的”。
【识字教学】
不但会“认读”,而且会“书写”,不但能写“对”,而且要写“美”,这才是真正的“识字”教学。二、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读书
二、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朗读。
【朗读指导】
于老师曾这样说:“有人把读书叫‘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几句话,一个词,形象地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朗读指导】
听完这次朗读,大家不要急着评价,还要再听一遍。只是这次听,同学们不要看书,而要抬着头看老师的表情,表情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看你能从老师的表情看出什么。
【朗读指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朗读课文时,于老师通过前后五次指导,让学生在自己读、别人读、听老师读、看老师读的过程里反复比较,反复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要想用声音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从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语气等几个方面把握。此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沉进了文本,贴近了文字,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的东西。
【朗读指导】
于老师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真正感受朗读的魅力,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朗读。
【朗读指导】
阅读可以出声,但阅读更需要静默。余秋雨曾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是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宁静的,是远离喧嚣的,是灵魂与文本的交融,因而,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静静读书的环境。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也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当学生默默在文字中潜泳的时候,尽管他们表面“静若处子”,思维却“动如脱兔”,宁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思考的潜流,灵光在闪现。
常规课堂上,我们注重的多是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其实,不必苦心经营轻松,不必刻意制造感动,甚至可以拒绝多媒体声光电的过多冲击,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静静地阅读,默默地沉思,让他们静下心来,去勾画,去圈点,去批注。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摸索到通往知识殿堂的路。
三、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写作
【写作指导】
课文本身就是写作的范例。
怎么修改习作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改,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章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这节课,于老师就给学生介绍了“朗读检查法”,并指导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自我检查。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这节课上,于老师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触摸了字词,感知了语言,探索了有限的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
评价标准: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是否优秀不在于他给学生讲解了多少课文,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从“有味朗读”(余映潮)谈“有效朗读”
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铺垫,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空间,进行一次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认识、新的体验。
走向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低效重复朗读的极端。我们的课堂,要的不是程序,要的不是表象的繁荣。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表面的书声琅琅,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体验。那么,当我们再次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考虑我们的指导是否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独特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