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镇位于旬阳县太极山城以东53公里处,北倚巍巍秦岭,南傍依依巴山。挟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镇、冷水镇接壤,南与白河县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相接。
蜀河为古蜀国所在地,汉时置县,中兴于明代,繁华于清朝中末,续写的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传奇,因其所处地域优势,便是鄂、陕、川三地物流交汇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物流的畅通,带来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修建会馆,成为各地乡党们拉帮结派、倾听乡音的场所。著名的有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回帮清真寺、江西帮万寿宫、武帮武昌馆、船帮杨泗庙,还有本地帮的火神庙等,更有诸多井形的巷道编织着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于是古蜀河便逐渐发展成为汉江上游的商业重镇,有“小汉口”、“汉江小都会”的美誉。
蜀河人文景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口岸。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趋发展,湖广移民大量迁入,汉江黄金水道进入鼎盛时期,四方商客纷纷在此定居经商,建立商号,开当铺,设钱庄百余家。
黄州馆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傍汉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后作台阶式上升,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建筑虽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谐调。黄州馆为传统宫殿式格局,并具有浓厚的南派建筑风格。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旖旎美观,且不失庄重大方。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正殿面阔11.65米,进深7.69米硬 山式屋顶。左侧山墙有石碑一通,记录依次修建的经过,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古镇建筑作为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品,同时也铭刻着古镇变迁的历史,不只是黄州馆。古巷道连接着的城南书院、福音堂、当铺……这些建筑讲述着蜀河镇的故事,给来这里的过客以及愿意留下的性情中人一段可以品尝的记忆。
蜀河八大件,开席上八道凉菜,四荤四素,中间置一大盘,将凉菜适量放入其中,再将调好的汤汁浇上,搅拌均匀便可食用,称之为和菜。
之后热菜也是八道,四荤四素,“烂、脆、酥、润”,八个热菜分为四汤四菜,间隔而上,程序讲究。第一道热菜是“墨鱼肉丝”为汤,由于墨鱼的头大,寓意有一个好的开头,加之墨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增加食欲;第二道热菜是“粉蒸肉”,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第三道菜是“清蒸鸡汤”,寓意吉祥如意;第四道菜是“汉江鲤鱼”(酸辣味),寓意连年有余;第五道菜是“肉糕”为汤,寓意为经济生活步步高;第六道菜是“莲菜盒子”(或清蒸羊排),寓意为和气致祥;第七道菜是“清蒸肚片”为汤,寓意为宽宏大度;第八道菜是“敬糕”,又名“八宝饭”,寓意向最尊贵的客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上六个座碗和一个汤,座碗分别是“墩子”“片子”“酥肉”“肉圆子”再根据季节搭配两个素菜。四个以肉为主的座碗寓意四季发财,四季平安,六个菜寓意六六大顺。汤菜以时疏为主,清淡爽口。
城里生活得久了,就难免厌倦喧嚣和繁杂。厌倦催生出向往,向往激活了人们的情怀。到蜀河古镇,就恰好寻找到你骨子里的乡愁。一城繁华半城烟,多少世人醉里仙,这便是蜀河的味道。
最后用诗人姜华诗篇《蜀河》结尾: 一条河 流出一个千年古镇/楼宇斑石如画 岩石上蜿蜒风景/幽静小巷 走过明清少女含羞/四合院天井里 有妇人剪出百鸟朝凤/铁匠铺把尘封往事锤打火红/理发师在专心修剪 生活疯长/有小狗 小猫与行人一道/在街巷里悠闲地 散步 讲述/金属一样的天籁声 穿越历史隧道/黄州馆里 商人们走进了戏剧人生/船老大把贡品摆在杨泗庙里 一脸虔诚/敬过河神爷 明天就可以出航武昌或汉中/去长安的骡马队正走过吕关/还有清真寺的唱诗声/杨玉环留宿淯阳城留下的叹息声/汉江小都会商贾的叫卖声/蜀王古塚里巴人的歌舞声/三义庙里的说书声 伴着/蜀河汉江的浪涛声 号子声/在这个千年的古镇上空 久久回荡/一千七百年前的一座城坐在汉江边/至今仍滔滔不绝诉说着/古镇的浮华 兴衰 和风水/如一尊永恒的智者 指点江山。(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