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再次聆听杨瑞清校长的讲座。杨校长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当代生活场景下的行知教育新探索》。以下是我记录的这次讲座笔记:
校长们在努力的做一件相同的事,那就是希望找到一个能表达自己办学主张的关键词。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同样,我也有自己的关键词,“不留级教育”、“村级大教育”、“主题教育”,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曾一度热衷于赏识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往往被老师简单化的认为是多表扬学生。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的关键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陶行知身上找到了这个关键词——行知教育。
行知教育具有传承、创新、共享三个特点,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师大第30个教师节讲话时倡导,做新时代四有教师,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出娘胎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满天下)。
在传承创新“行知教育”的道路上,杨校长遇到了三大困扰,也解决了三大困扰。
困扰之一
乡村留不住好老师,也怕自己在乡村岗位上变得麻木,封闭,落伍。解决此困扰的方法是——学会成长。让成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流动的速度,乡村小学才能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留下来的加速成长,调出去的回来帮忙,乡村教育就有希望。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杨校长倡导教师要做好四个专业:专业阅读、专业实践、专业写作和专业反思。当教师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出不了名,但是却一点也不影响做人,升官发财都是做人的副产品。我们要立足做良师,力争做名师,建设教育强国,主力军是大国良师。
困扰之二
乡村教育,条件艰苦,资源缺乏,很难办高质量的教育,即使加快了成长,还是感到自身的力量薄弱,很难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解决此困扰的方法是——学会联合。推动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并在条件改善,课程开发上,整合足够的资源。在教学方式变革上,集聚足够的动力。在联合办学中,融进行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实行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联合的力量无止境,路越走越宽。
困扰之三: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不够和谐;童年不够舒展,不够快乐;教师身心疲惫,教学缺乏美感。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教师在激动和享受中教的境界,何时成为现实。解决此困扰的方法是——学会赏识。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要修炼“花苞心态”。不但欣赏盛开的鲜花,还要善待迟开的花苞。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用花苞心态看人生,不是美丽的鲜花,就是可爱的花苞。尊重人性、相信潜能、理解个性、激励优点、包容特点、提醒缺点。教孩子、当老师、办学校,方法很重要,态度很重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就会出现。
学会成长、学会联合、学会赏识,让杨校长的办学之路走向了快车道,行知教育的办学思想逐步升华。
40年来,南京行知院的发展变迁,让我们看到了行知教育的当代价值,也加深了对行知教育理论的认知。生命、生长、生态、生机,是行知教育的关键词。关怀生命、关注成长、关心生态、关切生机是行知教育的核心思想。
关怀生命是行知教育的主题。以人为本,坚信“小孩不小”,把孩子当成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尊重人格、相信潜能、理解个性。
关注成长是生长过程,遵循生命生长的规律,绝不做“天天骂花苞,时时掰花苞”的蠢事。
关心生态是创造生长的条件,就要为生命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努力创造现代化的硬件条件,注重提供适应儿童需要的精神营养。
关切生机是目标与评价,生命长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花儿开的早或迟,而是看是否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行知教育走向了新实验——从我做起、带动家庭、以班为主、协进学校。关键之处是从我做起,努力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做新时代的大国良师,做新时代的师表,做新时代的教育家,行知教育就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