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怎么教?
学习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因为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能够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学习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因为“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品味语言,实质是发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
王老师从课题入手,将《慈母情深》这篇散文的定位放在“深”字,围绕一条情感主线:“鼻子一酸”,借助三个镜头,学习作者的语言功夫,体会言语间所蕴含的意味。
第一组镜头:慢写镜头
1.聚焦三次“我的母亲”
请问谁的身转过来了
谁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
刚才老师提问,我的母亲放在前面还是后面。这是我们平时说的,作者却放在后面,这就奇怪了。按照我们平时说话的,这句话可以写成。(出示句子)“ 我的母亲……省去二次我的母亲。
这两句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变化,你自己读一读,体会味道一样不一样,给你的感觉一样不一样。按自己的节奏读。
怎么样,味道一样嘛,感觉一样吗?说一说,比如读第一句。
生:这样感情丰富,母亲更劳累。
师:感觉不错。第一句感觉母亲更劳累,谁还有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逗号表示母亲很劳累,表示都做很慢。下一句表示母亲不劳累。
师:太有才了,他谈自己的观点,谈到学语文滔滔不绝的说是水平,听是修养。
谁听出来了?慢。是啊,他说了一个字慢,真好。
孩子们你们都看到电影吗。电影中有一种镜头叫慢镜头。把动作放慢可以让你看得更仔细,更真切。我们一起看看慢镜头。闭上眼睛。随着慢镜头的推移,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教师读。
2.情境还原:
是怎样的背,怎样的面貌?印象中又是如何?
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样的背?
生:极其瘦弱的背
生:极其弯曲的背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瘦骨嶙峋的背。
生:看到母亲的肋骨。
师:一个瘦弱的弯曲的瘦骨嶙峋。不对啊,这是我母亲的背吗?我记得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形容一下,用一个词。
生:是笔直的。
生:我还记得是挺拔的。、
师:对呀,这才是我母亲的,如今这个背不见了。闭上眼睛,往前看,慢镜头拉近,读背直起来了,母亲 转过来,一张脸,你看到那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生:疲惫的
师:疲惫不堪
生:瘦弱的
生:布满皱纹的。
师:怎么会是我母亲的脸,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脸是?
生:富有光泽的,
生:精神十足的,
生:没有一丝皱纹的,
3.想象画面,体会母亲的疲惫
师:然而这张脸不见了。我的母亲,闭上眼睛,继续看。(师读:背直起来了……)
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
生:布满了黑眼圈的眼睛。
生:疲惫的眼睛、
生:布满血丝
师:母亲啊母亲,你的眼睛如何布满眼圈,血丝?
我分明记得我母亲有一双黑珍珠,炯炯有神。如今这双眼睛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啊。我的母亲。
孩子们,现在对慢镜头有感觉了吗。再读,三次我的母亲老师读,其他的你们读。带着你们的感情。
好,调过来,三次我的母亲你们读,其他的老师读。注意找到那种感觉,读出那种节奏。
连起来读,读出自己的感觉,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读。
4.体会他者的“鼻子一酸”。
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母亲如此憔悴,如此疲惫。做儿子的心理什么感受?
生:难受生
生:鼻子一酸
生:对母亲充满愧疚。
师:带上感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慢镜头。读
有很好地感受理解慈母情深,这句话能放过马吗?能省去我的母亲吗,能放在开头吗?
学语文要咀嚼味道。
这一个镜头,包括了起承转合,由“印象中母亲的背和面貌”起,承之以现在母亲的状态,转入感受母亲的疲惫,最后落脚于作者的情感。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最忌浮皮潦草。浮皮潦草的结果,是不成熟的读者以自己的语文经验“篡改” 作者的言语,把自己的经验“幻觉”为作者的经验。
像王崧舟老师这样,扎扎实实的走上几个来回,在反复咀嚼中,引导孩子看见了作者情感习得了语言表达。
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像王崧舟老师这样,借助语言文字,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和孩子一起发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散文教学怎么教?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习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