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起居的小事做起
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把本应属于孩子的管理自己生活的权利在适当地时间与条件下交还给孩子。此种“交权”的过程绝不应当以突然地和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而应当是符合孩子的年龄、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所以,它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上述提及的条件当中,除了年龄什么都不做就可以等来以外,其他的诸如行为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则需要父母和孩子通过经年累月的共同努力方能得来。
佛家所说的方便之门,指的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可从容踏入的门槛,基于将来“放权”给孩子的这个大方向,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生活起居的小事,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踏出的第一步。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诸如洗脸刷牙、整理书包和完成家庭作业之类,都要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而更多地事情,干脆由父母包办了,比如叠被、洗衣和整理房间。我以为,即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应当培养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上的小事,比如穿衣叠被和洗脸刷牙之类的小事。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务还应当相应的拓展,比如洗衣服和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学会骑自行车等等。
总之,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和处理一些基本的事务,是为孩子将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所做的必要地准备,它的意义并不是我们表面所见的会做一些繁琐的小事那么简单,概括地讲,它的延伸意义在于:
一、了解做事情的一般规律,懂得困难和挫折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完成一件复杂事务的必然过程。
二、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懂得爱、善良以及信用和包容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含义。
三、学会综合的处理复杂的事物。先弄明白一件复杂事务的重点在哪里,然后就是围绕着这个重点,先应该做什么,后应该做什么。
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生活。
西晋王朝第二个皇帝惠帝司马衷以一句“何不食肉糜”为后世耻笑,《晋书》更是藉此将惠帝司马衷定义为痴呆的皇帝。不过学界对此说法颇多争议。就我个人的推测而言,晋惠帝或许禀赋迟钝,但并不至于到痴呆的地步。他的平庸和幼稚绝大部分来自于他周围的人——皇后、老师、太监、宫女、侍卫、杂役等等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他的群体的愚弄和蒙蔽的结果。换句话说,在这个小皇帝生活的圈子里,所有人都极尽所能的让他心情愉快,而对于真实世界的基本常识和逻辑判断却被周围的人当作洪水猛兽,进行阻挡。这便造就了晋惠帝的近乎痴呆的无能。
在粗浅地谈论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个可怜的皇帝后,聪明的读者们大约已经领悟了我所要表达的认识。所以,在本文的末尾,我们不妨假设一个这样的场景:当你们为儿女包揽了生活上的一切事务,而儿女们也如你们所愿 ,在你们精心建造的象牙塔内,在题海字山中为博取高分而奋斗。可是有那么一天,他(她)们忽然问你们 :“西瓜是树上结的吗?”
你们和周围的人当然会笑得前仰后合,可是在笑过之后,你们有没有感知到,这个可笑的问题其实是一句凉飕飕的警示呢?
笑逐流觞 二〇二〇年元月七日于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