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看是对个体的教化过程,从个体看是个体融入社会成员之中。
2、社会化特点: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行为规范、生活(职业)目标。
4、社会化的客观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
二)社会知觉(认知)与社会态度:
1、社会认知(知觉):是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及对社会群体的知觉,也就是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
印象:通过与人接触、打交道,及别人的介绍,形成一种对人的社会知觉,这就叫做印象。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影响人的选择及人知觉他人或事物的先定看法。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人的主体需求+实现需求的目标=动机,动机强烈与否决定方向。例如,怀孕的时候感觉满大街都是孕妇。平时关注的也是各种孕妇知识、常识、食物等。每个人的不同阶段关注的人和事都不一样。
认知者的情绪:积
极情绪状态下,主动性更高,表现向外:接纳,亲近。(关注自身以外的部分为主,主动性高,愿意帮助他人。)
消极情绪状态下,表现向内,排斥,拒绝。(关注度在自身,帮助度就很低。)这时其实更需要别人倾听自己。
当对方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时,如果这时你单纯的、没有策略的去接近、问候他,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那一定会遭到排斥和断然拒绝。但是如果你不理他,让他一个人,那结果更糟糕。他内心需要你 你却对他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对你产生一种怨恨,长期积累下来,他就会和你逐渐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