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是一个在我看来很高级的词语,因为在学术方面并不擅长。但是进入教育行业快八年,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也有点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研究型的语文教师可以由两条主线并驾齐驱:研究优秀课例,进行专业阅读。
一、研究优秀课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优秀课例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呢?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对课例进行研究。
优秀课例听什么内容?听执教老师的语言;听老师怎么提问,听老师怎么和孩子对话的:“孩子们,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小耳朵真会听。”说实话,我也不是很会评课,于是买了一堆名师的观课、议课的书来学习,其中还有数学这个科目的。看了之后还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评课过程中倒推回去看执教者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梳理整个教学流程。
评课,是有评价标准的。一开始我看课例的时候就是想要面面俱到,然后就发现我好像什么重点都没有抓住,看课的时候手忙脚乱,恨不得把执教者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后来我就改变了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因为我发现这样看课是无效的。
当我去参加校级赛课或者是说准备一节公开课的时候,自己还是无从下手。于是我采用了看课的时候去抓整个课程的框架,看人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教学过程,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举目抓纲,纲举目张”。
这样的方式,让我能够去看到一节公开课、优质课的优点和缺点。
“实践出真知”通过校级赛课,区级赛课,我又学会了怎么去搭建框架,瞧,一线教师就是在“做中学”的。可是评价语、引导性的话言又有所欠缺,所以在赛课后的课例学习中,我又开始关注执教者的评价语了。看吧,其实这个没有定律,就是你需要什么,你就去学习什么。
不要怕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听课记录。一开始我喜欢做课堂实录,但是真的很花费时间,后来直接用一个笔记本,但是写得乱七八糟,最后索性用了学校的听课本,刚好!用听课本边听边写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板书,听完课后评课写在一旁。以上是我在听课时是如何做的。那么听课前呢?
听课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去读教材和教师参考书。张咏梅老师在一次直播中提到,老师要进行三次备课,第一次就是教材和教参。我们在听课例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将自己的困惑用纸笔的方式记录下来,或者是记在心上也罢,反正一句话,必须读教材和教参!不然,你在听课例的时候连这节课符不符合教材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怎么样的你都不知道!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需要“坚持”二字的加持。
二、进行专业阅读
在进行优秀课例学习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专业书籍的阅读。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专业书籍读起来有些许乏味,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只有进行专业阅读,才能获得专业引领。蒋军晶老师也曾说过:“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不断地梳理和思考,读理论书,帮我解决困惑。”
今年的阅读书单里有这些书目:《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如何做课题》、《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写作教学教什么》、《学校见闻录》、《岁月如歌》、《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通过专业阅读的引领我明白了:其实在课堂上,课堂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模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动态模式。教师问,学生答了,这样的环节就是“课堂理答”。一个语文老师应具备两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第一项是文本细读的能力,第二项是课堂理答的能力。
课堂理答,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倾听,这与《静悄悄的革命》以及《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两本书中一直在强调的学会倾听。我们在课堂上不知道如何进行回答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去认真倾听。
第二个环节是理解,我们要通过倾听来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说。
第三个环节是应答,也就是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反应。个人认为,理答还有一个环节应该是建立在第一个基本功:文本细读能力的基础上。
理答始于倾听,理答终于倾听,倾听始终伴随着理答。
相信我们在一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专业阅读中得到答案。
常常读,方能日日新。阅读,也是所有教师必不可少的必修课之一。
做一个研究型的语文教师,看似很远,却又很近,我相信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终会抵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