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致匠心:我的教育逐梦路

1996 年的长垣市凡相镇,考中师是尖子生的专属选择 —— 比县一中分数线还高的门槛,筛出的都是班里最拔尖的学生。那时的我对学习早已心生厌倦,一想到当教师还要终日与课本为伴,便对中师名额犹豫再三。直到母亲那句 "你堂哥说你考不上中师" 的 "激将法",像颗石子投进心湖。"凭什么看不起我?" 一股倔强涌上来,此后的无数个夜晚,煤油灯伴我啃下厚厚的习题集,蚊虫嗡嗡作响的夏夜,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最动听的旋律。当中考成绩传来,全校第一、镇里第二、全县名列前茅的分数,不仅远超县一中录取线,更让我攥着成绩单泪湿衣襟 —— 原来咬牙坚持的每一步,都在铺就通往教育的路。

在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的三年,是理想生根的日子。班主任张老师在课堂上掷地有声的那句 "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像一粒种子落进心田。不知怎么的,从那时我就开始追寻“教育家”梦想,一直在路上,直到今天。

毕业后,组织将我分配到凡相镇第一初级中学,那是当地响当当的名校。可报到前一晚,我攥着分配通知走进校长家:"我想回高庙小学。" 那是我的启蒙母校,土坯墙围着几间旧教室,却藏着我对教育最初的敬畏。我要回到我的小学母校,凡相镇高庙学校,去报答我的母校,把我的青春献给那里的偏僻乡村孩子,虽然小学母校没有凡相镇第一初级中学有名气,但我无怨无悔。

两年后,因为嫁到县城,婆家离学校很远,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下班。清晨的薄雾里,我骑着自行车穿过田埂,车筐里装着给留守儿童带的早餐;放学后的夕阳下,办公室的灯光总亮到很晚,批改作业的红笔在本子上跳跃,像在播撒希望的火种。每逢下雨,就要推着、扛着自行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行走,有次暴雨冲断了进村的路,我光脚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去上课,看到教室里孩子们扒着窗户张望的身影,忽然懂得:所谓 "心中无我",不过是把学生的期待,当成了自己前行的方向。生了孩子后,我不得调入蒲北南堆小学,来到蒲北已经工作了25年。不管在哪里教学,既然选择了当人民教师,就要无愧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称号。就像习近平主席说:心中无我。把自己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心中始终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从赌气考学的少年,到扎根乡村的教师,二十七载光阴流转,当初那句 "争口气" 早已化作 "守初心"。站在三尺讲台前,我常想:教育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滋养生命的瞬间,便是对 "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 最好的注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