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件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事情。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红心;缺一个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尤其是翻开《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整本书分12章,每一章节有:前因后果,概念知识,案例分析,操作步骤,还有最特别的“回顾”环节。信息量大,需要反复学习。
大家也应该都知道,正面管教的教养方式和工具非常丰富,单纯只看书,是很难掌握里面精华,更难运用到真实生活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是完全的两码事。
值得庆幸的是,我先参加了正面管教家长课堂,然后才看书。结合圈妈的课上分享和互动,进行阅读,就容易理解大部分内容。也可以带着课堂上的“不理解”,通过阅读书籍找到理论的分析。所以,我建议,先上课再看书,事半功倍!
书中有个知识点,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重新看待不良行为;在大多数大人眼中,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孩子自带的“调皮”,“不听话”,“不乖”,“欠揍”,“没人教”等定义。
有时,一家人出门遛弯儿,花园里,经常会看到大人对着自己家孩子,说着:“哎呀!你怎么这样呀!说了你就不听,这么不听话!你看看别人多乖,就你不乖。”;又或者是“你给我乖一点,这么不听话,欠揍呀!”;还有是“你在干什么?我说了的,你再这样,我就打你了,说了也不听。这么讨厌!你给我走开!”
这些都是普遍大人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反应,而这类反应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孩子们依旧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经典语句:“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书中罗列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回想我与我家男宝互动的年月里,他也有以上的情况出现过,在阅读这篇内容时,我的内心出现四个字:原来如此。
有那么一次:和闺蜜们聚会,各自带上自家娃,选定一家室内游乐场,四个娃们疯跑,四位辣妈们愉快地聊着天。如此和谐舒适的氛围,被我家男宝彻底打破。他哭哭啼啼的走向我,说:“我要回家,不玩了!”平稳情绪后,我询问原因。因为,原本只听他一个人的话,只和他一个人玩的小薰姐姐,遇到另外一个小朋友,当小薰姐姐要求别的小朋友加入时,他不同意!但,小薰姐姐依旧和那位小朋友一起玩耍,并且不再听从他的指挥。他觉得只有自己才能说了算,他感到很难受,大哭,决定回家,不玩了!
当时的我:觉得很无语,很没面子,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大家一起玩,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只听你一个人的?于是,我批评孩子,不应该这样,应该和大家一起玩。这样的处理根本没作用,孩子依旧哭声不断,并吵闹着一定要回家。
现在回想,当时的他,是否正在“寻求过度关注”?是否正在“寻求权利”?而我却没有察觉,这些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和目的。所以,孩子没感受到被理解,事情也没有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如果是现在的我,处理这件事情,会是这样的:对孩子说:“你现在一定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能理解,要是换成我,我可能也会有那种感觉。让我们都冷静一下,然后看看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当下,可以陪孩子坐一会儿,喝杯水,休息一下,建议和他一起玩。然后,选择一个大家都很轻松的时刻,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在睡前时光,聊一聊“寻求权利”的事件,听听孩子自己的解决办法,鼓励他以后面对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力。
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如果你问孩子为什么要做出不良行为,他们会说“不知道”,或者会给出一些其他借口。大多数大人们也不容易发现孩子的真实意图,所以,那些冲突,不理解,自暴自弃,会出现在一些孩子行为中。通过正面管教,我学习到很多新的观念,比如:先共情后纠正,保持和善而坚定的原则,诚实面对情绪,等等;新的沟通方式,比如:我句式,你句式,启发式问题,非语言类的拥抱,微笑,倾听,等等;新的工具,比如:日常管理表,家庭会议等等。教养过程中,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整个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收获更好的孩子和更好的自己!(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