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是最闲、又最热闹的月份。
先有中国本土的“情人节”——七夕,有情人借机增加一点仪式感,回想回想牛郎织女的传说。
接着就是“中元节”,说法颇多,又叫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七月半。
我们这里就叫七月半,或者简称“月半”。
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
七月半是送老祖宗的日子,是我们这里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隆重节日。每年进入农历七月,家家就要“接老祖宗”,挂上写有“本音*氏堂上考(妣)内外老幼亡魂之位”的祖宗牌,恭请本家已故的先人上堂,与全家人过月半。每天早烧香晚换水,一日三餐,先供奉祖先,然后全家再吃,以此祭奠和怀念已故的亲人,体现真正的“慎终追远”。
到了七月十四这天,就要送“老祖宗们”回去(据祖辈传说,老祖宗们要去扬州赶赴盛会),家家像过年一样,准备美味佳肴给“老祖宗”践行。等天黑,举行正规的送别仪式:烧纸钱、包袱,穿戴衣着,家具什物等礼物……
这其中,填写包袱(相当于阳间填写邮寄信封)就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涉及到祖宗十八代和内外亲戚的上下称呼等知识,不会填写的人还真不少。
按理说,填写包袱是用毛笔,但现在大部分人家都改用中性笔了,因为都写不来毛笔字了。
在我们这个地方,家谱可能不是家家有,但七月半填包用的“包单”,一般人家都有的,而且代代相传。
每年进入七月,少不了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解答一些填包遇到的疑难。今天才七月十一,已接到四个这类电话:
大约初一的时候,堂弟迁就打了电话,说他家的“包单”使用时间太长了,已经破损模糊难辨,请我抽空帮他重新抄写一本。我让他送家里来,抽空给他弄。兄弟特厚道,一定要专门请到他家里去抄……事情多,到今天都还没去给他弄。他却说,不急,有时间再抄,但必须到家里去。
初六,堂弟游,超前安排孩子们填包,填到“地盘业主”时卡住了,来电话问,怎么填。
每年送祖宗烧包,都得先烧给“地盘业主”,相当于买路钱,先打点后,以便老祖宗们返程顺风顺水无阻拦。一般是填这样的内容:“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和“五音男女,十类孤魂”,可以写在一个包袱上,也可分写两个包袱,下面落款称呼填“阳界信士+名字”。
昨天,侄子旗来电,说准备给妻子今年才去世的爷爷填包,怎么称呼。这个不难,按照传统,已婚的女方已故长辈,多以女婿一方来称呼,比如上称“岳考(妣)”,下称“婿”;上称“岳祖考(妣)”,下称“孙婿”……
刚刚,书法高研班的张老师来电,并发来一张照片,说从来没有填过包,不知道怎么填。一个离异的女老师,也真难为她了。
七月半填包,“恭逢”与“之期”之间填“秋祀”,若老人新故,要烧“三七包”、“七七包”、“百日包”时,分别填“三七、七七、百日”。
凡为无神论者,都知道人死如灯灭,这样的祭祀于逝者毫无意义,但于生者却是一种思想寄托。正如前文所言,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
前人做了,我们作为后人就要看,而且要做给我们的后人看。能够祖祖辈辈千百年代代相传的仪式或礼节,就是传统文化。能够传下来,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没理由不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