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八十章解读。
小国寡民。
在前面两章,分别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天道以柔弱胜刚强之道,圣人以柔弱胜天下之道。圣人有道,乃至配天之德,唯有如此,天下才能大治,国家才能太平,百姓才能至安。本章接着前面两章,进一步阐述,配天之德之圣人,治理天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图景。
小国寡民。老子认为,国家过大,人口过多,就很容易失道,出现以智治国的局面。以智治国,开人之天容易,闭人之天难。人之天一开,就会走向一条以人灭天的不归之路。
要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最好就是国家不要太大,一国的人口也不要太多。整个天下,由无数个这样的小国家组成,弱小的国家之间,缺乏组织和发起战争的能力,那么多对于天子来说,治理天下,就不用担心天下大乱。
从后来看,周王朝之所以被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所反制,就在于诸侯国太强大,人口也太多,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在实行分封制,开郡县制之先河,直接消灭了诸侯国这种事物,于是,天下有郡县而无国,这也是老子思想的一种运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什物。伯,本意是长。什佰之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机械。
子贡南游楚国,看到一个老汉浇菜地。老汉挖小水沟通到水井边,抱着陶汲水浇地,效率看上去很低。
子贡说,有一种机械,一天能够灌溉上百畦,用力少而效率高,你怎么不用它来浇地呢?
老汉问,你说的这种机械是什么样的?
子贡说,用木头制成机关,后面重前面轻,提起水来就如同抽水一样,水就像沸腾水一样,疾速的流出来,这种机械的名字叫槔。
老汉一听,马上脸色一沉。随后又笑着对子贡说:“我听我的老师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非无不知,羞而不为也。”
就是说,你说的这种机械,我不是不知道,我只是羞于使用罢了。理解了《庄子·天地》中的这个故事,就可以理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道理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人之所以轻死,是因为求生之厚。之所以会求生之厚,在于开人之天,废天之天。
人之所以重死,是因为贵生之厚。之所以会贵生之厚,在于开天之天,废人之天。
开民之天之天,去其机心,纯白完备,道德载俱,所以能安其居,自足自乐,不贵难得之货,不求欲得之物,故能重死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国家大,人口多,机心重,用人之智,则开人之天。人之天一开,那么人就会投身于无穷的智巧追求之中,而彻底遗忘天道。
开人之道,丧己于物。丧己于物,则逐物无穷,逐物则必远徙。其行弥远,其知弥少。
开天之道,则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为什么?因为纯白完备,天道载之。人合于天,与天为一,故见道如见己,见己如见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老子的知行观认为,其知弥多,其病弥重;其行弥远,其知弥少。开天道者,不是没有舟舆,也不是不懂制造舟舆的技能,而是不愿意使用。因为,离天之道,而逐人之道,是舍本逐末。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国与国之间,国家小,人口少,百姓淳朴而无机心,重死而不远徙。这样的话,即便国家有了军队,也派不上用场,因为根本不可能会发生战争。
人类为什么会打仗呢,不过是因为一个争字。为什么会有争呢,因为有欲得。为什么会有欲得之欲呢,因为奇物滋生,人们贵难得之货。
以天道观之,黄金,白银,香料,钻石,这些东西,曾让人类打的头破血流的东西,真的有贵贱之分吗?显然没有。这种贵贱之分,只是人类“自定义”出来的,只是约定俗成的定价。而不是天定的。
同时,还有那些让人类互相厮杀的,所谓的先知,神,偶像,救世主们的言论,以天道观之,他们真的有“智慧”吗?显然没有。以道观之,这些让人类互相杀的血流成河的思想,不过都是一些妖妄之论。
老子认为,天人之分,是人类一切战争的根源。而且,人类的战争,大多数的动机,都是为了一些穷极无聊的目的和原因。老子认为,大多数的人类,精神上都有病。而战争,就是一种文明之癌,病重了,就得个绝症自我毁灭。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那么多人都有病,怎么给他们治病呢,让他们返璞归真,重新复归于道德之天真,复归于精神之足全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废人之天,复天之天。
怎么废人之天,复天之天呢,绝智弃圣,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以智治国,不见可欲,不欲见贤,我独异于人,贵求食于母。这些都是讲,怎么废人之天,复天之天的。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说的是,使人虽有智慧而不用。复其天者,则天机深,天机深者,则智慧无穷。但是,圣人虽有智慧,却不会用来以智治国。所谓,鱼不可脱于渊。
至治之极。
在中国的文化中,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他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让天下太平。至治之极,指的就是天下太平。
太平是什么呢,事天治人,治物修身,莫不合于天伦;圣人知谋而不用,必归其天,天道来复,人道不开,天下无欲无争无事无乱,人主修天之玄德,上事天,下蓄民,而致天下大顺,此之谓太平。
怎么才能达到这样天下太平的功业呢,老子认为,人主要无为,不以智治国,不开人之天;接着,百姓才能合于天伦而自然,自然故能自化,自化于是能万化安。万化安,天下平,天下平,故至于太平,有太平,而终至于大顺,到了这样,天下至治的功业就完成了。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一个天下太平的社会中,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甘美食,人心里有事的话,很自然的反应是茶饭不思,轻点的话,会吃什么都没味道。现在能做到甘其食的人,不多了。在天下太平的社会中,百姓心中恬淡,口中自甘。
现代人,为什么口苦,为什么口腔有异味,食饮味厚是一,心为事所乱才是主要的。可见,天下太平,不只是不打仗,也指人活的是不是心里恬淡。有恬淡之世,才能有恬淡之人;有恬淡之人,才有恬淡之心。
美其服,上一句甘其食,讲的是耕耘食饮,美其服讲的是衣冠服饰。以自自己族群的衣冠服饰为美。反观现代人,对衣冠服饰的追求,不是美其服,而是以不伦不类的奇装异服为美。一个内心不恬淡的人,必然会重外而轻内。
安其居,讲的是安居乐业。无恒居,则无恒业。无恒业,则居无定所。中国人之所以对买房子这件事如此狂热,就在于要不计成本的谋求这种安定感。
乐其俗,讲礼仪伦常。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然后人们才会守其礼,乐其俗。一个太平社会的生活景象,就在于这四个字:甘美安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相望,说明国家小,住在这个国家,就能看到那个国家。鸡犬之声相闻,住的很近,甚至都能听到邻国的鸡犬之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百姓皆自足自富,自得自乐,根本没有和邻国贸易交往的需要和欲望。
自甘自美自安自乐,因其乘天运而化之。失天运,凭人力人智而化之,则百姓无法自甘自美自安自乐,他们总会追逐着,别人眼里认为的什么是甘,什么是美,什么是安,什么是乐。
对于乘天运而化的人来说,邻国之人,和屋后的一棵树,山上的一块石头,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个物件。甘美安乐,都承自于天,而非成之于人。任何人的甘美安乐,都与他人无关,都是自己和天地之间的事。这便是太平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况,得天而自足,得天而自乐。
反过来,不得甘美安乐,对生活的感受是苦憎烦悲,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要么是这个社会病了,要么是这个社会上的某些人病了。更有可能是,社会和人,都病了。老子认为,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精神病就会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流行病。
附:《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至道学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
https://mp.weixin.qq.com/s/7GfN02gySRNClS9yhbT3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