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课,总让人觉得舒服,不觉得在教,却又教的深,慢慢的,我发现他的课,有一种套路或者说是模式在。也许可以称之为kud。
一,知道
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这又是在调动学生的前知识结构。他们知道荷花,认知荷花这种事物。当然在交流中,充满了语文味。
二、理解
1.作者眼中的荷花(释译)
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为什么作者写荷花?作者是如何看荷花的?怎么证明自己的发现?这是在认同作者的情感。
2.作者如何表达荷花。(洞察)
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投入地、有滋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好吗?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只有观察是不够的,怎么才能写出荷花的特点?表现出荷花的美?
3.品析冒字(应用、洞察)
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
在换字的过程中,思考冒字的奇妙,并说出理由。
三,去做(神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敏锐感知,将作者的认知与自己的认知相结合,融入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