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我小的时候志向很高,年少轻狂,不知道天高地厚。爸爸问我理想是什么,我说要做个有影响力、有成就的人。爸爸说,你知道怎样做才能出成就吗?我说,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呗。爸爸说,你还需要“深入”。那时,我只是觉得听起来有道理,但并未完全理解。
长大了,在茫茫人海中为了生计搏杀,渐渐忘掉了自己曾经的豪情万丈。自然,也忘了爸爸曾经的启发。每天,忙忙碌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可是,仔细想想,好像也没忙出什么名堂来。于是,很茫然,很疲惫,心很累。
一次朋友聚会,席间说起有位同学,在中科院工作,学术成就非凡。因为二十年没见过,一时没想起这个同学的相貌,朋友提醒说,就是那个最爱“玩深沉”的,我这才恍然大悟,想起是小杰。
这个小杰,当年最爱没事儿瞎琢磨,动不动就陷入沉思。我们一下课就疯跑着到操场玩去了,他却经常是两手揣在裤兜里,绕着操场的边缘,一圈圈地低着头想事儿。于是,我们便送了他一个外号叫“玩深沉”。没想到这个玩深沉的,如今摇身一变,居然玩出了大名堂,升格为学术名人。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这本书——《深度工作》。书上介绍,《深度工作》的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 。他除了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还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专门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他有什么高招吗?刚拿到这本书时,我特别地不以为然。如今,讲学习方法的书太多,鱼龙混杂,大道理一堆,观点支离破碎。什么深度工作?无非就是旧酒装新瓶,告诉读者别跑神儿罢了,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用下棋的故事总结了四个字——专心致志——告诉过我们了。
但我这个“故事控”,还是很快就被前言的一连串故事吸引了,而且,越看越觉有道理,就这样两个小时没间断,居然不知不觉一口气读完了。
合上书回想,整本书讲了三个问题:
1、什么是深度工作?
2、为什么深度工作能出成就?
3、如何训练自己掌握深度工作模式、形成习惯?
这三个问题搞懂了,你就明白了,自己和有成就的那些行业翘楚,差距在哪里?貌似都在忙,为什么他们可以忙出成就,而我们却忙出了“茫然”,变成了“盲目”?因为,我就是这样,突然间理解了爸爸曾经告诉我的那两个字“深入”,也明白了小杰的“玩深沉”为何能玩出成就来。
好吧,我也不卖关子了,迅速进入正题。
一 什么是深度工作?
如果没有成功人士的故事,空洞的理论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作者开头便讲述了卡尔·荣格在伯林根的塔楼隐居工作的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隐居”和“成就”相关?
是的,相关。但并不是隐居本身,而是隐居时的某种工作模式起了关键作用。这种模式,作者创造了个概念,命名为“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一种工作模式。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信吗?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K.罗琳、乔纳森·弗兰岑、查尔斯·达尔文等等,一大串真人真事。这些有成就的人物,都有把自己从嘈杂的环境中脱离出,闭关修行的工作习惯。
闭关?我也会呀。我把自己关一小黑屋,谁都不能进,可我也没忙出啥名堂呀。
关键是,我是怎么忙的?我虽然身体被隔离开了,脑子还留在外面呢。我被不断袭来的邮件驱赶着,被微信、QQ洗刷着,被各种小事绑架着,我不停地回应着来自江湖的各种召唤,为此,我加班,我不眠不休……
作者说,错错错,你那叫做“浮浅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些“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要转换思路,用深度工作替代浮浅工作,创造“新价值”、“不可替代”,才能脱颖而出,有所成就。
还有疑虑吗?作者说。看,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用一年半时间从一个年薪4万美元的小报表员变身成了年薪10万美元的程序员;一个同事,就是这样做到了一年发表16篇学术论文,赢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还有作者本人,也是这样十年磨剑,出版了个4本书,拿下1个博士学位,被聘为大学终身教授。
二、为什么深度工作能出成就?
(一)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因为时代在变,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新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成为这3种人之一才能有特别的优势:高级技术工人——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超级明星——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所有者——拥有资本的。
要成为这三种人之一,有两种核心能力要具备: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深度工作恰恰是让我们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利器。
1、深度工作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学习需要深度专注,方能发现每一处深藏的真理。心理学界的研究发现,刻意练习是掌握认知性的任务的关键,它要求我们注意力的全情投入和视反馈进行调整,要在无干扰状态下保持专注。刻意练习提升了相关神经元周围汇聚的髓磷脂,保证了相应大脑回路的高效运转。所以,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我们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
2、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时间做为一种资源,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何利用才是高产出的关键。作者的朋友格兰特,3年时间,发表60多篇行内评审论著,出版1本畅销书,成为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他的成功理念是,“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也就: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当然,几乎所有的普适原理都可能存在个例,比如工作角色更需要持续联系的高管、销售人员等就未必适合深度工作模式。作者也客观地给出了一些反例,但也指出,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还是要认真考虑才好。
(二)深度工作是稀缺的
社交媒体的泛滥,大幅降低了个人深度工作的能力,分散了注意力。但这种现象是建立在不牢固的认识基础上的。
这些不牢固的基础包括:
1、度量黑洞
干扰会有成本,深度工作会带来价值。但这种影响很难测量,从而形成了度量黑洞。
2、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使我们在工作环境中,倾向于釆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最小阻力原则受到了度量黑洞的保护,因此既使我们明白深度工作会更有价值,但仍为了降低对保持专注的忧虑,而流于浮浅工作,让自己远离了真实价值的产出。
3、忙碌代表生产力
这个观念意味着,“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4、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网络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象征,拥抱互联网意味着与时俱进,忽略则是老古董的表现。这种浮于表面的观念盛行阻碍了对深度工作的重视。
作者总结说,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识,深度工作反而在现实中成为稀缺能力。但一旦我们下决心培养深度工作这个习惯,就很容易打破这些禁锢。“物以稀为贵”,对个人来说,雇主和同伴的短视,会使我们获得巨大的个人优势,脱颖而出。
(三)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在信息经济时代,深度工作一样能创造出如工匠经济时代一样的满足感。
首先,从神经学角度,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人类情绪的反应,根据实验研究,如果知识工作者依赖持续联系产生出大量分心之事,它们会从头脑所构建世界中榨取意义和重要价值,形成负面情绪让我们认为生活充满压力、烦恼和琐事;如果增加深度工作时间,则可以影响大脑,形成正面情绪,使我们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深度工作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能形成激励,让我们积极参与,全心专注,达到忘我,从而能产生类似“心流”活动的享受感。
再次,从哲学角度,通过深度工作锤炼个人技能,让知识工作者把令人心烦神疲的责任压力转变成了具有使命感的享受,这种追求,带来了满意感,让工作变得更加神圣。
最后,作者说,我们这个种群将进化成“深度智人”,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我们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三、如何训练自己掌握深度工作模式、形成习惯?
(一)工作要深入
1、选好自己的深度原则。有4种模式可参考:
禁欲主义原则:完全专注于明确而极高价值的职业目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
双峰原则:将时间分两块,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做其他事情。
节奏原则:创造雷打不动的惯例形成每日习惯。
新闻记者原则:只要有空就在日程安排中随时插入深度工作。
2、习惯化。
形成高效习惯需注意:
(1)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设定具体的时间区间。
(2)设定规则和程序,确保努力有层次结构。
(3)有足够的支持保持大脑清醒,能够适应高深度运转。
3、有大手笔。
有舍才有得,以大手笔的举动推动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解锁心理资源。
4、与人协作。
在独立的辐射区域进行深度工作,到中枢区域、利用共享白板,在恰当的时机釆用协作方式来将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然后返回独立区处理交流结果。同时,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
5、像经商一样执行。
以高效能人士的执行四原则(简称4DX)框架应用到个人工作习惯培养养上,包括:
(1)关注点放在极度重要的事情上。
(2)抓住引领性指标。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4)定期问责。
6、时常享受一些自由安逸的时光,让自己免干扰。因为安逸时光可以提升洞察力,补充能量,而且晚间放下的工作往往没那么重要。做一个当天回顾,固定每天完工仪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才能让你精力复原,高效产出。
(二)拥抱无聊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比如,可设立网络安息日,或者计划网络时段。
*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釆用高强度。
* 进行有成果的冥想。既要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又要组织深度思考。
* 学习记住一幅牌的方法,进行记忆训练。
(三)远离社交媒体
*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 戒掉社交媒体。把相关的统统打包或者设30天断线期。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采用高质量的替代活动。
(四)摒弃浮浅
*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纳入计划。
*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的时间预算。
* 5点半前结束工作,形成固定日程。
* 变得不容联结到,比如,用发件人过滤器、釆用回复范本或者制定不回复规则。
用六句话概括我对本书的认识和感悟:
1、深度工作可灵活运用到各职业中,但尤其适合知识工作者。
2、深度工作的关键点是无干扰、专注、个人认知达到极限、创造新价值且难以复制。
3、在新经济形势下,具备快速掌握复杂工具和质速皆超群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超级明星和所有者这三种人会成为赢家,深度工作是助力。
4、无论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角度论证,深度工作带来的人生都是美好的。
5、要达成深度工作目标,需要训练和掌握四大原则,下定决心,创设环境,形成日程计划,养成习惯。但不需要教条地跟随书中方法,而是灵活裁剪吸收,形成适合自己的。
6、知易行难,最后,最重要的,行动、行动、行动起来!
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