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好的东西人们会尽量保护它,而好的东西一旦稍微被破坏,人们就会任其变得更坏。
之所以说起这个破窗理论,还是源于昨天和大女儿的一番讨论知道的。想想也确实是这个道理,好的事情变坏,其实也都是由很小的行为产生的。
比如说手机刷视频,躺在床上原本就只是想看几分钟而已。可当你真的打开视频,往往几个小时转瞬就过去了,身边很多朋友都曾抱怨过自己这样失控的行为。
追剧原本就只想看两集睡觉的,没想到一集接一集,晃眼天亮了。朋友拉着你逛街,你原本只是陪同没想买什么,没想到一下午下来买点这个,买点那个,晚上回家也是大大小小好几袋。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开始的第一个突破口,结果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最后变得对自己没要求,人,一旦放任自己有第一次,就会有以后的无数次。
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店里有个刚招的员工,每天上班没有一次不迟到,短的几分钟,长的也一个多小时,因为当时店里缺人,老板仅仅是说服教育,并没有惩罚和扣除工资。
然后就让这个员工养成了迟到的习惯,也因为这个员工,导致后续其他新员工也依样画葫芦,老员工愤愤不平,管理一度陷入混乱状态。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最初的小诱惑、小妥协、小毛病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最后它将会变成击垮我们的罪魁祸首。
在说到我们小区,最初刚搬来住的时候家家门口绿化的都很漂亮,有四季常青的冬青树,还有娇艳欲滴的月季花。
没过几年,好多人家门口栽种的冬青树绿化带被种了各种蔬菜,又过了几年小区所有人家门口的绿化带里基本都成了菜地。
自家门口就算了,连小区花园都没放过,里面的绿植全部被拔出,居民自主分发花园的土地,这一平方多是李家的,那两平方多是王家的,还有赵家的,孙家的……
更过分的还有上肥料的,味道真是一言难尽。小区禁止私搭乱建,还是有居民在自家门口搭建电动车棚,现在小区三分之一的家门口都搭了车棚。
现在想来,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除了在传递不良信息,更导致这种不良现象无限扩展,这也是典型的“破窗理论”,也说明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这个定律还启示我们,越是杂乱无章、无秩序的东西越易受到侵犯。因为第一扇窗户打碎了,秩序被破坏,后面的侵害就会接踵而至。一个团体,如果处于混乱之中,也很容易被外来的力量侵扰甚至被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