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碎片化学习的争议颇多,有人认为碎片化学习让人越学越蠢,有人认为碎片化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我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碎片化学习。
上班途中,地铁里大部分人都拿着手机,有的在用浏览在他们睡觉的几小时内发生的事情,有的在阅读看了一半的书籍,有的带着耳机闭着眼睛听着各类的音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见,无论反对碎片化学习的声势多么浩大,碎片化学习已经被广泛使用。碎片化学习的存在合理性如下:
学习时间被碎片化: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让每个人可以被随时打扰。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士而言,能有一个4小时以上的整段时间恐怕都已经是一种奢望。时间被碎片化,精力被碎片化,因此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学习内容被碎片化:我们已经进入到海量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被无数的消息、新闻包裹着。手机里的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层出不穷的各类微课不断提醒我们,世界每一分钟的变化。同时,大量有用的精华信息夹杂在无数的碎片中,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正变得越来越多。
学习结果碎片化: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碎片化的内容,自然大部分得出的学习结果也是碎片化的。这一点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认为学习结果碎片化,导致知识结构碎片化。知识不成体系,可能会无法正确的运用知识。但是回顾我们一段期间的系统学习之后,回顾学习结果,大部分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可能就是是几个金句和几种结论。学习结果已经碎片化,因此碎片化学习也是可以接受的。
知识产生碎片化:我们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会遇见新的知识,再不断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体现。《论语》就是知识碎片化产生的例子,它是孔子与其弟子的碎片化对话整理出来的经典。
碎片化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个补充而非代替。它也是充分利用时间、提升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我总结了几点:
碎片化学习的输出:将学到的知识讲出来,写下来,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碎片化学习的内容:新闻热点、历史类、故事类、易学的知识技巧、重温旧知等。避免用碎片的时间去学习生涩的理论,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知识还是需要静下心来,用大段的时间来不断学习的。
碎片化学习的应用场景:上下班路上、等待的时间(等人、等飞机)、睡前半小时到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