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德若拿了一篇莱什阿斯写的文章,这篇文章谈论了一个爱情的问题,谈一个美少年被引诱,而引诱他的人却不是一个有爱情的人。他很巧妙的证明应该接受没有爱情的人,而不是有爱情的人。
他认为:
1、无爱的人不会对自己对情人所施予的恩惠追悔。
2、无爱之人不会计算为爱而受到的事业、家庭方面的损失;
3、爱使人疯狂,不能控制;
4、无爱的人比较多,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大。
从舆论方面来说:
1、无爱之人不会到处吹嘘;
2、与无爱之人交往人们不会疑心;
3、与无爱之人交往只有恩,没有怨,不会轻易的交情破裂。
苏格拉底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两种指导原则或行为动机:一种是天生的求快感的欲念,另一个是习得的求至善的希冀;求至善的希冀借理性的援助,引导我们趋向至善,那就叫作节制,若是求快感的欲念违背理性,引导我们贪求快感,那就叫作纵欲。爱欲即是这种,我们称之为爱情。
爱若斯如果是神,他就是真善美的,不可能是坏的东西。那么爱情也不可能是坏的东西。(以此来推翻前面所有的一切关于接受有爱情的人的不利)
爱情不是不美好的,爱情所产生的迷狂是一件美事,是由神灵感召的。迷狂胜于清醒,因为一个由于神力,一个由于人力。迷狂也是使家族免受灾祸。迷狂由诗神凭附而来,流露于诗歌。所以迷狂是不可怕的。
第一步,考察灵魂的功能。灵魂是不朽的。凡是自动的都是不朽的,凡是能动别一物而又为另一物所动的,一旦不动时,就不复生存了。
初始的是永恒的,创生的是可以毁灭的。
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义和定义。它动的物体是没有灵魂的。
灵魂的比喻:
把灵魂比作一对飞马和一个御车人。
人类的御车人要驾驭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如果灵魂是完善的,它就飞行上界,主宰全宇宙。如果它失去羽翼,它就向下落,一直落到坚硬的东西上面才停,于是它就安居在那里,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由于灵魂还有动力,这灵魂和肉体的混合就叫作“动物”。
灵魂何以失去它的羽翼?羽翼的本性是带着沉重的物体向高飞升的,是最近于神灵的。神灵是美、智、善的以及一切类似的品质。灵魂要靠着这些品质得以生展。而一旦遇到相反的品质,丑恶等,就要遭到损害。
天外的境界,即真理,是无色无形的,不可捉摸的,只有理智——灵魂的舵手,真知的权衡——才能观照到它。神的心思,由于从理智和真知滋养而成的,能见到事物的本体。
旁的灵魂,努力追随神而最近于神的,也可使御车人昂首天外,可常受马拖累,难得洞见事物的本体,只能窥见事本体的局部。
另一些灵魂,困顿于下界的扰攘中,彼此争前,时而相互践踏,许多灵魂因此受伤,羽翼也损坏了。妄言妄听,看不见真理。
灵魂依附于人,分为九流,一流为智者,二流为君王,三流为政治家……
灵魂
灵魂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两匹马,一部分是御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