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第八次共读开启。
今天的第一个故事是《请愿》讲的是一行禅师的一位弟子真空比丘尼,当时是西贡大学的教授,说服70名同事在她写的一封和平请愿书上签名。在随后政治局势变得紧张,当地政府要求所有签字教授放弃支持和平请愿的时候,冒着可能入狱的风险,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成功说服了教育部长的故事。
此处记录书友们的一些讨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陷入自己的情绪,要记得初心是什么,目前要做什么?自己可以承担什么?怎么理解慈悲、信仰?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即使身处窘境,也仍可能浇灌慈悲的种子。用理解和慈悲之眼看得清清楚楚时,便不会感觉自己是暴力受害者。”也引发了自己的思考:适时觉察自己的当下,是在浇灌慈悲的种子,还是恐惧的种子?
第二个故事《马丁·路德·金,菩提萨埵》讲了1966-1967年,年轻的一行禅师跟当时还是年轻牧师的马丁·路德·金的一些故事。
记得有句话:“时代的每一粒砂,落在任何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当一位圣人遇到另外一位圣人,一个时代因为这些大能者的出现而更加温暖和值得人期待。我和书友们也很认同书中所述的没有一个快乐、和谐的团体,我们不可能走得更远,更不太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源”桌派,还有网络时代里我们的007战队。从共读到团体写作,从定期输入到倒逼输出,给自己的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个故事里有纵观本书非常经典的一段话,也写在了《活在此时此刻》的封底:“我们可能被夺取很多东西,但没人能偷走我们的决心或自由,也没人能偷走我们的练习。只要能够呼吸、行走和微笑,我们就能平静,就能快乐。”
有位书友说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台词:“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用石头是刻不来的。在我们的心中有块地方是关不住的,那块地方称为希望。”总有一些东西,是别人抢不走也干涉不了的。比如爱好,比如信仰,比如信心和自由。
第四个故事《我来自中方》里让大家想到了一个常用的词:贴标签。在当时战争年代,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标签的话,一行禅师的回答是:我来自中方。
正念的核心是安住当下,如实如是。这意味着头脑所判定的好的以及坏的情况都要全然接受,无差别无评判无抗拒。唯有这样,才能从情绪的漩涡中抽离,安处于如如不动中,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活每一个新的当下。是的,我们不必困在自己许多年前的想法或自我之中。这当然非常难,需要我们经年累月的不懈修行。
不算结尾的结尾:水色七夕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