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对于我这样一个很少关注电视的人来说,这像是一场赛跑,需要咬紧牙关,否则我早就撑不下去了。
如果不是这里有足够的家庭教育,能够让我反复地对照生活,进而产生足够丰富的思考,我早就和他说再见了。
其实,戏剧往往是这样的,充满了巧合和想当然,说好听点就是提炼了生活,升华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认知,也就是恩格斯所谓的,典型化的创造和实现。
这也是我对《都挺好》的感觉,太戏剧化了,如果说前边还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后边人物性格的转换,还有戏剧情节的发展,简直就是导演在自话自说。
所有人都变好了,或者说是一切都正常了,两个哥哥改变了自己的缺点,妹妹也有机会成为一个好女儿了,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作品逻辑。
可惜,电视剧的水平还没有达到那样的思想水平,我们只是匆匆忙忙的走进,然后就自然而然的迷失了,刚开始多深刻啊。
一个强势的母亲,其实父亲强势也可以这样,不信我们可以看一看母亲去世以后,那个懦弱父亲用道德绑架所实现的“强势”逆转。
三个孩子都习惯了,他们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做出应对,老大的大包大揽是一种深层次的不自信,老二习惯了唯我独尊,好像总希望证明什么。
至于那个女儿,应该就是强势的翻版,她也有一种不知不觉的模仿,这应该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了,我们总在像自己最恐惧的那个样子靠近,直到最后我们完成代替。
可以说在性格的塑造上,这部作品已经达到了经典,最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逻辑,只是选取的点,有些太想当然了,主人公是不会有这样的发展的。
比如说老二吧,这个很成功的角色,在多重打击以后,简直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这让我感觉很不真实,他可以一点一点的来,一件事一件事的变化,也可以叫作长大。
但是一下子就好了,还有那个苏大强,也是这样,原来多么恐怖啊,不加掩饰的讨厌和害怕女儿,怎么到最后就良心发现了,高于生活的东西,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最不想说的还是女儿,没有办法,这是一个几乎是为这部戏存在的人物,从小受虐待,然后人物性格出现问题,接着就是拼命努力,成功以后就是自我膨胀。
这里怎么就不可以有另外一种情形,也许是我吹毛求疵了,任何一种转变,都可能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我说,《都挺好》过后,我们再也不会见到这样的生活了,暴虐的母亲和胆小的父亲,再加上三个性格各异的孩子,以及两个善良的儿媳妇,一个还没有进家门,但是得到最大认可的女婿。
故事终究只是故事,能够让我们掩卷深思,或者是恍然大悟,已经是非常成功的遇见了,假如再能够像我这样,惆怅和叹惋,只可以再点一个巨大的赞,好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