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1) 子华:公西华。
2) 粟:小米。
3) 釜[fǔ]:古代容量单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4) 庾[yǔ]:古代容量单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5) 秉[bǐng]:古代容量单位,一秉等于八百斗。
6) 裘:皮衣。
7) 周:救济。
8) 继:增益,帮助。
【译文】
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出使,冉求替公西华的母亲找孔子请求一些粮食。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最后给了他八十斛[hú]。孔子说:“公西赤去齐国,他坐着马拉的车子,穿着暖和轻便的皮衣。我听说,君子要周济穷困的人,而不让富有的人更加富有。”
【理解与思考】
在孔子的举荐之下,他的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考虑到自己走后,家中老母无以为生;老师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自己又不好再开口,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师讨要一些粮食,以备自己走后,老母所食用。 孔子听了冉有的请求,就说:“那就给她满满一釜的小米子吧。”“公西赤要去很长的时间呢,老师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给她一些?”“那就再给她添上一庾。”冉有还想再说什么,孔子却把头扭向一边,闭目养神去了。冉有退出,心想:老师也有点太小气了吧,人家公西赤这一走就是三年两载不回来,就您给的那点小米子,够吃几天的,到时还不把人给饿死?于是就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八十石小米。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既没有怀疑冉有假公济私,也没有批语他自作主张,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冉有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的是肥马拉的香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裘,雍容华贵。这是一个肥差,他到任之后,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咱们家中存的粮食的确不少,但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那些粮食是用来周济人们急需,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如果我们用这几十石小米子来救济穷人,那将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呢?” 冉有听罢老师教诲,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有的只是同门师弟,而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则是全天下的百姓啊!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只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但他认为,君子帮助他人的时候,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