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大家都很熟悉吧,他的英雄事迹非常多,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刘邦干什么事从来不打小算盘。刘邦的出生可以说非常普通,他出生在一个农家,在秦国建立后当上了一个亭长,这可以说都不如九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小县城中的派出所所长。他当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没有那么多的小算盘,容易让自己的手下相信自己。
刘邦不敢再决定什么事时都可以当机立断,不磨磨唧唧。当时,秦朝末期统治者非常腐败,陈胜吴广决定起义刘邦二话没说,也加入了起义军投靠的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这就是因为他遇到什么事时会赌一把“不成功便成仁",这种当机立断的性格是统治者,一定要具备的。
刘邦用人非常能放开手脚,不会在意别人的身世背景,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当刘邦的手下。他的手下,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用人能放开手脚,会让成功来的更容易。
刘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人",这里说的知人,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优点,也知道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刘邦的目的是得“天下",那什么又是“天下"呢?“天"下指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就是得人心,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会和别人打交道,有情商。《资治通鉴》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成为老朋友。这种自来熟的性格很容易让人有好感,假如你给这种人做事,你的提防肯定会比处处耍心眼的人少,所以有许多人会为他效劳。在我看来,正因为她的豪爽直率,他才能夺天下,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所以我们在交友时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善于向朋友表达,这也是一个统治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刘邦还勇于承认错误,这点看似无用,但其实对刘邦来说作用非常大。他知道自己百无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用计没有谋略,打仗没有武力。因此他把这些事情都放手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两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他拍板肯定有许多事情会选择错,但是他可以听进别人的意见,做出改变。勇于纠正自己错误,又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所用,从而在身边集结起一群英雄豪杰,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比如樊哙有勇,张良有谋,韩信会将兵,萧何会治国,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组合。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刘邦能成功原因的一点。
刘邦不管在任何时候都非常的细心,他这个人,表面上看大大咧咧,其实心细如发。鸿门宴前一天晚上,他听说项羽第二天就会兵临城下,又听说项伯可以从中斡旋,立即就决定和项伯拉关系,套近乎,但他并不马上急不可耐地去见项伯,而是先问张良与项伯谁的年纪大。听张良说项伯年长,便立即表态“吾得兄视之”,这就等于说自己和张良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就是我刘邦的哥,与张良平等,张良有面子;尊项伯为兄,项伯有面子,两边都讨了好。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细心,一个成功的人也一定是细心的。
正因为这种种原因,刘邦才能成功,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吸取他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