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布里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头驴,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色泽都一样的鲜嫩的青草,给它做午餐。
看着这两堆没有任何差别的青草,它没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
最后,这头驴子面对两堆青草,居然饿死了。
呵呵,已经捧腹大笑的朋友们,请用您聪明的大脑思考一下。
难道,只有故事中的驴子因为无法决策而失去了享受美餐的机会、甚至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吗?
当然不是!
作为人,我们一生要面对无数个选择,不管你是否愿意,都要去面对。大到国计民生,小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
之所以难以抉择,就是这个决策可能涉及到全人类、一个群体或者个人的生死存亡或者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基于责任及趋利避害等诸多原因,我们会慎重、会权衡,甚至计较。
可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决策能力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做出满意的决策呢?
下面就和我一起到《决策,好与坏》这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决策,好与坏》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克里斯.布莱克。他从事过多家全球出版集团的跨国管理,也涉足过新兴互联网行业,还拥有私人股权行业工作的经验。这些经历让他从多方面、多维度地了解、体验决策的重要性。
因此在书中,他运用心理学知识、概率知识、扑克牌游戏技巧,帮助我们了解决策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运气和判断在决策中的作用;解析决策背后的复杂机理,用大量的案例、生动的语言诠释做决策的底层逻辑;指导我们如何在变化中做决策,指出决策时我们都有哪些偏见和错误,以及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出色的决策人。
很多人都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做出理智客观的决定,即“正确”的决定。
然而,正如作者所言:如同人生,如同扑克牌游戏,我们做决策时,常常要面对变化莫测、危机四伏的状况,所以优秀的人也有时运不济的时候,幸运的傻瓜也会赢得比赛。
优秀如诸葛亮,收三川,排八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中军帐里,赤壁之战,大获全胜。
尤其是“空城计”,让诸葛亮神一般存在。
实际上,诸葛亮的空城计不过是幸运使然。
当时的诸葛亮,因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当司马懿率领大军15万兵临城下时,诸葛亮身边除了文官竟无一员武将。
此时的诸葛亮的决策是:大开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自己则焚香抚琴。
司马懿见状选择撤退。
当儿子司马昭问他为什么退兵时,司马懿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冒然进攻,必定中计。”
故事中的诸葛亮在兵临城下、敌众我寡的危急时刻还能焚香抚琴,这样的决策风险大、成功系数小,却显示其从容不迫的气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魄。
将司马懿因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而错失大好时机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果真是诸葛亮的决策让司马懿束手无策、仓皇撤退的吗?
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是司马懿的决策成全了诸葛亮,实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双赢!
试想:不管诸葛亮有没有伏兵,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司马懿,都可以轻松应对:可以派兵调查城内情况,可以派少量人马试探性进攻,还可以围而不攻。
诸葛亮驻守的西城是一个小城,就算有伏兵,能有多少呢?能敌得过司马懿的15万人马吗?
就是说,即使西城外围有伏兵,诸葛亮也必输无疑。
稳操胜券的司马懿为什么选择撤退呢?
这才是关键所在!
司马懿当时辅佐的是曹睿,曹睿比较多疑,不相信任何人。
尽管是与他有过师生之情且曾经支持他上位的司马懿,他也不相信。
所以让司马懿去抵抗诸葛亮,用消耗司马懿的方式考验他的忠诚。
对此,司马懿当然心知肚明,他更知道:因为诸葛亮的存在,才能凸显司马懿的利用价值——只有司马懿才能和诸葛亮抗衡。
如果诸葛亮不在了,对于曹睿来说,司马懿不仅没有利用价值了,还会成为祸患、威胁到自己的政权。
所以,处于如此境遇的司马懿,面对空城计,可以轻松打败诸葛亮却选择迅速撤退,可见,最不希望诸葛亮死的应该是司马懿了!
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生死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己是捆绑着的,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集良弓藏”的道理。”
也正是这个决策,成就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保全了司马懿及其家族,实现了双赢。
也说明诸葛亮的幸运险胜!
写在后面
决策没有对错!
在15万敌军兵临城下时,没有可以上阵的将军、只有2500名士兵的时刻,诸葛亮冒着很大的风险采用的空城计,就是对的吗?
司马懿拥军15万,凭着绝对的优势不攻城破敌,就是错的吗?
显然不是!
瑞士军事理论家菲米尼坦言:一次良好的撤退,应和一次伟大的胜利一样受到奖赏。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决策,如果想提升决策认知和决策能力,不妨看一看《决策,好与坏》这本书,帮助我们拓展决策思维,从而成为更好地决策者。
声明:内容文字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