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体弱,常年吃药。后来跟视频学习“陈氏22式太极拳”。
选择这套太极,首先因为陈氏节奏比杨氏快,更适合年轻人;
第二因为马畅这套陈氏22式示范一共3分钟,10遍打完也就半小时,快捷方便。
后来发现,陈氏太极比杨氏太极挑体质。起初打三遍就虚汗淋漓,这样比较伤元气,于是停了一段时间调养身体。
过段时间再打,果然出汗没那么多,10遍打完发点微汗,全身暖和很舒服。
跟着视频学动作时,虽然马畅已经动作很慢了,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要领(视频有流畅演示版和口述讲解版两种),但还是不明白一些细节,比如为什么要那样转脚尖,怎样转移重心,怎样做到马畅那样手部先右后左,等等。
学了一段时间,架子上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了,心里却清楚,细节分明是差得远呢!
直到在王城校区遇到一位高人。
王城校区是明代靖江王府遗址,地气不错。中央线的第二重建筑前有片空地,那师傅带着一帮老阿姨,一般是下午3-5点,从杨氏练到陈氏,从46式练到88式。过了段时间又去拜会他,已经带老阿姨们改练各种太极剑了。
我见他身法不错,弓步、马步,抬脚踢腿等动作都很到位,就趁休息时去搭讪。
老先生着白色太极服,身板挺拔,年龄不小但面有红光,眼神也很精神,宽额方脸一副道家相貌。他打太极已经有10年,怪不得动作那么熟练。
彼时我正在吃中成药,当我告诉他一天吃108颗中成药时,他大笑指着附近的一个阿姨:“你看看,她是医生,都来打太极锻炼身体。别吃那么多药,是药三分毒,不如让身体自己调节。”
请教他打太极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处,这老人家确实高手,几个要领一提点,我果然比之前打得强多了。
他指点的要领包括:
全脚掌均衡着地,不要把重心放在脚前掌或者后跟,那样容易前倾或后仰。
身形要正,沉肩坠肘,收腹提臀,双目平视,头顶像有绳子牵着。
至于转脚尖和手上欲扬先抑的动作,并不用刻意为之——腰部发力,以腰带肩,以肩带肘,手是最后被带过去的。而腰部发力,身体自然转向时,脚尖很自然就一并转过去了。
重心保持在两脚之间的中轴上,平移时保证膝盖放松,腰部发力,膝盖不可超过脚尖,这样不会伤到膝盖。
虚步时都是屈膝,脚尖蓄势,似抬未抬,随时可以改变步法。太极中的步法,都是划着弧出去的,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是弧形的趟步,脚抬得不高,几乎是蹭着地过去。
身体的各种弧度能够保证随时打得出也收得回,非常灵活,每个动作不是软绵绵的花架子,也不是僵硬没有后劲的,而是蓄势有张力的。
学陈氏太极前,建议先练缠丝劲和站桩,体会到那种劲力后更容易学会陈氏太极。
问他要联系方式,却是不肯给。他是不信年轻人能够坚持下来打太极的,“如果能坚持的话,下午3点多来这里找我吧。”
10年太极功夫,他的行止无形中也带着轻灵潇洒的气度了。
早晨在大院草坪打太极,记得几件趣事:
有晨练的老人家看到,也停下来在一边来几个太极招式;
不知谁家的鸽子落下来两只,在2米外侧着小脑袋好奇观望;
隔壁的猫早上出来放风,好几次看到我就甜甜的蹭过来用尾巴绕我的腿,弄得我出脚小心翼翼,生怕踢到它;
同一时段出来遛狗的老先生,看到我就把狗链子撒手,背着手悠然自得地走开。狗儿扑腾雀跃地蹦过来,亲昵地给我太极服上印了好几个梅花。。。
大院里去上学的小朋友,路过草坪会好奇张望,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熏染吧;
还有次正打得专注,被“咔嚓”声惊动,哪里来的姑娘,在我身后偷拍好几张。。。
打太极让我体会到“天人合一”,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动物和谐,与人和谐。
就算不提这些与人与动物的有趣互动,
每天早起的空气透着青草的清香,
淡金色的晨光舒服地照在身上,
动作与呼吸节奏同步,
每一个动作舒展开来,郁气尽吐,身心舒畅,胸怀宽广,坦荡磊落~
这样举目舒心,自在伸展于天地间,长此以往,岂不少受俗事烦扰?
附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叶泳湘太极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