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那片田》
文/邓秋波
在我的家乡高安市大城镇邓坊村上位,有着四口意义非凡的塘,上部塘、中塘、狮子塘和下部塘。其中,中间那口塘曾经是最大的水稻田,面积达三亩多,还被分为四块,二队和三队各占一半。
回忆起那八十年代前的集体制岁月,春天总是那般寒冷,春寒料峭时甚至还会飘起雪花。春节过后,便迎来了春耕时节,村里的劳动力们赤着脚在田中劳作,将田耕得平平整整,田埂也修整得规规整整,紧紧堵住决口,只为留住那贵如油的雨水,以待合适时机插上秧苗。惊蛰之后,雷雨天气渐多,鱼儿也活跃起来。小伙伴们会拿出竹制的土箕,放在水沟下游,然后跑到上游用脚左拨右弄地把鱼赶往土箕处,如此反复,便能收获不少小鱼小虾和泥鳅。公平分好后,尽管一身泥泞,哪怕回家挨骂,却也能享受这美味。
端午节时,稻花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小山村。小燕子在田间穿梭,时高时低,时而斜飞。它们捕捉到虫子后便飞回家里,有时也会停歇在电线上,一排排宛如五线谱般。天气逐渐炎热,乡村的夏夜无风且闷热。晚饭后,冲完凉,家家户户都会把竹摇椅和竹床搬到门口,点燃一堆禾草并盖上些不干燥的东西,不见明火只冒烟用来驱蚊虫。大人们或坐或躺,轻摇着蒲扇。小伙伴们可坐不住,互相追逐、玩捉迷藏,还有小伙伴追逐着稻田飞来的萤火虫,捉到后放入玻璃瓶中当作小夜灯。累了乏了,便躺在爷爷奶奶身旁,听着爷爷那老掉牙的故事,感受着奶奶扇来的风,数着星星,缓缓进入甜蜜梦乡。
二季稻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嘶哑的蝉声似乎在鼓噪着秋的燥热。放学后,我们会找一根长三米的竹棍,绑上两米长的细绳子,去田埂上捉一只小小蛤蟆绑在上面,然后站在高高的田岸钓青蛙,有经验的小伙伴会在树下或阴凉处钓,不一会儿便能钓到一小网袋。也有小伙伴用小竹子在前头圈一小圈,弄上蜘蛛网,去粘蝉或粘蜻蜓,那红色的蜻蜓尤其好看,飞起来美不胜收。
秋收过后,会深翻田土,种上油菜或红花草以过冬。而小伙伴们最喜欢且最难忘的,便是秋收过后的干旱天。连续的干旱让田土板结,什么也种不了,那田便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每当放学,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便会跳绳、跳房子、丢沙袋、抽陀螺、滚铁环、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一直玩到炊烟四起,大人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时光如箭般飞逝,当年的小伙伴如今都已年过半百,门前的那片田也已不复存在,往事如烟,都尘封在了记忆的深处……
《寻找年少时的哪吒》
文/邓秋波
为了生活,我已离开故土长达三十余载。
龙年新春之际,我回到高安,居住在南街小妹家。初三依着风俗不能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恰好风和日丽,正适合出去逛逛。
我迈着悠闲的步伐走出那热闹非凡且叫卖声不绝于耳的繁华中山街,沿着锦惠南路缓缓向北行进,一边尽情欣赏着家乡浓郁的商业年味儿,一边漫无目的地搜寻着年少时的记忆碎片。
跟着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我来到一座石桥边,左右张望一番,才知这是新高安大桥,新桥甚是宽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车辆行驶,下层左右两边设有供人行走的引桥。我踱步至引桥中间,凝视着静静东流的春水,往昔回忆在心头翻涌,或多或少有一些难以言喻的情愫涌上心间。
走过大桥来到北街,记忆中的人民医院依然伫立在桥头,只是一切都已改换了模样。崭新的高楼,给予我全新的感受。
凭借着模糊的印象,我沿着锦江堤岸向西而行,去寻觅曾经的沿江公园,去寻找年少时的哪吒,然而打开手机导航,却怎么也搜索不到。
早春的阳光暖煦煦的,温顺得如同少女般的鲜嫩柳条轻轻拂过我的面庞,如沐春风般清新。一路的名人雕像,高大而魁梧,令我心生崇敬。石椅石凳上坐满了休闲的人们,他们有的悠闲地坐着,有的在兴致勃勃地谈天说地,或天南地北地谈笑风生,或沉思对弈,或呼喊着出牌……脱下的色彩斑斓的冬衣或随意搭在椅背,或挂在树杈,或铺晒在低矮的树丛之上,构成了一道别样的景致。
右前方的解放路上热闹异常,人声鼎沸,原来凤凰广场那边有美食街、儿童乐园,还有趁着美好春光出来散心的人群。
我缓缓挪动着脚步,在春天的气息里四处寻觅着,不知不觉间来到大观楼前,由于城市改造,城门紧闭,古浮桥也停靠在岸边。在热闹的叫卖声和投球、套圈等欢乐的游戏声中,我发现了新大陆——新建的瑞州府衙公园。
凭借身份证进入公园,花草树木、假山、小桥、流水,皆让人赏心悦目。府衙大堂、知府廨、牧爱楼等,风格各异,红木青瓦,古韵悠然。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建成了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房屋,粗大的木柱、宽大的木梁,显得极为雄伟。
“碧落山前古郡开,绿筠千载凤凰台”,古朴的人文风貌,加上现代科技的流光溢彩的大银屏介绍,让我们领略到高安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
走出公园,转弯踏上瑞州大桥回小妹家。落日的余晖给日新月异的高安披上了美丽的光环,清澈的江水承载着我的遗憾,缓缓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