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阅读笔记:从一望而知中看出一望无知的奥秘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阅读笔记:从一望而知中看出一望无知的奥秘

一、散文深层内涵的揭示需要自觉性

古代散文的感性、情趣性往往处在文本的表层以下,不是用文字直接表达的。就表层而言,是一望而知的,而究其深层,则是一望无知,甚至是再望也没有感觉的。正是因为这样,这才需要文本解读。

解读就是解密,就是从一望而知中看出一望无知的奥秘。

古典文学中的散文,不是单层次的平面结构,而是多层次的结构。文章最动人之处,往往不在于表层语言所直接显示的地方,而是在其深层语言所没有直接表达的地方。其第二层次的暗示,往往比第一层次更为深邃动人。

故分析古典文学性散文的任务,应致力于从已经写出来的文字中,看出其没有写出来的、隐含的情志脉络。这种情志的脉络并不神秘,它就在文章的关键词语之中。要洞察其深层的内涵就不能依靠自发性,而是需要自觉性。

反思:自发,是人们还没有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客观规律时的,即那种没有或没有完全觉悟,没有或没有完整计划的活动。在自发的活动中,人们为客观的必然所支配,表现了极大的盲目性。自觉,是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二、还原法和比较法

深层的情感脉络(或者叫做文脉、意脉),是要打破表层加以揭示的。揭示不能光靠愿望,其深刻的属性是与表层相矛盾的,因而需要我们分析。

还原和比较两种方法,其根本精粹乃在寻求差异,揭示矛盾。

还原就是把事情原本的状态,即未经作者表述的情状想象出来,与文章表述的情状加以对比,发现了差异,就有了分析的对象,就可以打破表层,揭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味。

比较法有两种:一是同类比较,二是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其中有一脉相承的特征,但在不同文本中,必然有篇章风格差异。

异类比较:比较不同作家,但是选取同一题材、描写同一对象的作品。

反思:忽略了文体(形式规范)的差异,就不可能深入分析内容的特殊性。在古典散文解读中,没有形式差异的比较,就不可能发现文本微妙的特殊性。也就是要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文体。比如《侍坐章》《齐桓晋文之事》都是通过对话或问答来阐发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烛之武退秦师》虽然也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特点的,但与前两篇的不同之处在于《烛之武退秦师》中多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