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道德原则上的看法,也一直坚持地认为不要走极端。
据《吕氏春秋·察微》里记载,有一段时间,鲁国有很多百姓流浪到其他国家,生活没有保障,最后沦为奴隶。
鲁国的人在别的国家做了奴隶,这让鲁国政府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呢,为了改变这个现状,鲁国就颁布了一条法令:
以后不管什么人,如果在别的国家遇到做奴隶的鲁国人,希望能把他用钱赎回来,然后可以到鲁国的国库里面报销。
这是一项好政策,既做好事,又不用花钱,也很彰显鲁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孔子的学生子贡呢,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是最有钱的弟子了。
他真的在别的国家那里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是他拒绝去鲁国国库领回赎金。
可能子贡认为:
其一,他这是在做好事,好事做到底,就不要去拿报酬了,这样才显得道德更高尚。
其二,他本身很富有,根本不在乎这一点点赎金,拿不拿都无所谓。
那孔子知道这件事了呢?孔子很生气,把子贡叫过来说:
“这件事你做错了,你应该要去拿回应得的那份赎金,因为你不把赎金拿回来,那将来鲁国在外面做奴隶的人就得不到救济了。”
“你子贡有钱,你境界高,所以你可以这样做。”
“但你有想过,其他没有你那么有钱,没有你那么道德高尚的那些人吗?”
“如果他们在外国碰到一个需要救济的鲁国人,你说他是救还是不救好呢?”
“如果其他人拿钱把在外国的鲁国人赎回来了,他可能会想到:
“子贡赎了人,都没有去国库要钱,我现在赎了人就要去国库领钱,是不是显得我不够道德了?”
“是不是就显得我没有子贡境界高了,跟子贡一对比,最终可能是我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评。”
还有的人可能会想:
“要像子贡学习,不去领报销金了,但是我的经济状况可没有子贡那么阔绰啊,所以还是做不到那么的慷慨,因为这笔赎金对我是很重要的啊。”
“因为子贡没有去拿赎金这件事的影响,很多本来想去救济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以后。”
“为了避免两头为难,做好事却弄得很尴尬的境地。”
“很多人可能就会,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啊,我们要讲究道德的行为,但道德也不能做极端了。
很多时候,自己为了讲究更高尚更道德,做了好事可能就会想,不去在乎回报了。
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要考虑广大普通的人民群众,不要把道德高线拉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地步。
让普通人难做人,甚至因为你的道德高尚引发的不良影响,很多普通人就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出来了。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考虑自己,除了考虑自己,还要多想想,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到别人,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特别是自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很多时候,可能做出的事情是很多普通人理解不了的,或者无法效仿的,我们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去绑架更多普通人。
真正的道德是以【利他】为原则的道德,是以【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受好】为原则的道德。
而不是自己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道德谴责普通大众说:我都可以做到,你们为什么连这个都做不到?
孔子是反对绝对的道德原则的。
以上故事内容素材来源于,鲍鹏山著《孔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