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让我对「符号」和「意义」对生活的影响有了非常深刻地体会。
华楠老师在文中讲道:“符号与意义的结构,就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结构,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人在看到符号、接触到符号的时候,脑袋里会自然浮现出意义。而且人也会创造符号,并赋予它意义。符号是稳定的重复性刺激,稳定的重复性刺激就会变成符号。如果你被一个东西刺激一下,那你可能不明白它是什么,也不会产生固定的意义。但如果你重复性地被一个东西刺激,就会马上产生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会稳定下来。符号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方式。任何一个人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依据符号与意义的定义。”
人每天的行动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我没有提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每天生活中的行为,也从来没有质疑过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行动,更重要的是我为什么不经思考就可以做出这样的行动,并且我也不会后知后觉地去反思这些行动的产生。就是说,一切行动的发生都如此的顺滑,顺滑到不经过我的觉知和大脑,就发生了。
比如,早上我听到闹钟,就起床了,起床之后就按照惯性做了一连串的行动,穿衣服、上厕所、刷牙、洗脸,烧水,坐在桌前打开书,开始读书,读完之后写下来,写完之后发出去,发出去之后换衣服上班。这些动作基本不需要经过我的头脑的思考就发生了。
为什么这些动作会发生,而另外一些动作不会发生呢?甚至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才会发生?
按照日常经验来理解的话,会说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如果从更本质的层面来理解的话,首先要理解,人的行为的发生过程。
这里就要回到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射原理,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是接收到了外界的刺激信号,产生了行为反射。从我们每天醒来一睁眼开始,身体和大脑就在接受来自外界的丰富的、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刺激信号。比如,闹钟就是一个声音信号,也可以理解为音符,当我们听到闹钟这个声音的时候,头脑中弹出一个念头是:“该起床了”(符号的意义),然后行动就做出了起床的动作。
起床这个动作是不经过大脑思考以及刻意练习的动作。因为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工作日的每一天都在接收“闹铃声”这个「符号」的重复刺激,并且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来对“闹铃声”这个符号理解,也就是符号的意义。
很有趣的点是,这些「符号」在哪储存着呢?
为什么我从来觉知不到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和提取的过程,每一次都是无意识的直接识别符号,按照头脑中对符号意义的理解行动。
华楠老师讲道:“符号是稳定的重复性刺激,稳定的重复性刺激就会变成符号。”
要理解「符号」在哪储存,首先要明白「符号」是怎么储存在人的体内的。前面提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部世界向我们的身体传来的刺激信号,这些刺激信号中,有一些是每天都会出现,有一些是偶尔出现。这些“稳定的”刺激信号“重复性的”对我们进行“刺激”,使得“刺激”本身成为了我们能够识别出的「符号」,并在刺激的过程中头脑对「刺激」进行了加工,赋予了「符号」意义。
比如,自己平时在大街上走路的时候,会留意“豫”字开头的车牌,因为“豫”字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家乡,甚至这个车牌能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往事的回忆。而不是家乡的人看到“豫”字就像我看到“皖”一样无感。直接就忽略过去了。无感的原因是,对“豫”没有经过“稳定的”“重复性”的刺激。假如自己长期在上海,上海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那么“沪”字也在日常反复大量的刺激中成为了「符号」。
一个“刺激(信号)”在重复性刺激的作用下,成为「符号」,储存在人的「潜意识」中。
只有储存在「潜意识」中,才能够无需经过大脑的思考,或是有意识的控制,直接做出行动。
这个过程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方式”,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重复和循环中活着的,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和意识的控制,身体是无法承载如此高强度的耗能的,所以当刺激转化为「符号」之后就会被储存在「潜意识」中,方便身体做出快速的反应,减低能耗。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符号」与「意义」对我的行为以及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