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思维
思维:是最高级、最难把握的心理过程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有概念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
思维的研究方法:
思维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行为测量→出声思维→建构认知模型
(I)行为测量
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
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行为指标.
①观察数据
对被试行为进行观察后获得的数据。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思想就是要对外在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观察,而忽略对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实验:(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猫—观察数据:猫作正确反应所需的时间和次数;行为测量的指标:猫成功出逃的时间和成功之前所犯的错误;(2)苛勒顿悟实验—猩猩—观察数据:猩猩的行为.
②行为指标
各种各样,如答对的人数、解题时间等,
实验:(1)酝酿实验—行为指标:被试解决问题的百分率,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2)四卡片问题(选择作业实验)—行为指标:作出各种回答的人数比率。
③观察数据与行为指标的区别
采用观察数据的实验,往往不对因变量作明确规定,而是笼统地对被试行为作观察;而采用行为指标,则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规定某些因变量指标,并针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
④评价:用行为测量来推断思维的过程是较为科学有效的。客观性是行为测量有效性的见证,但客观性也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只能给行为结果入手,而不能揭示行为过程。
(II)出声思维
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
背景:心理学家东克尔首先提出出声思维法,纽厄尔和西蒙将其应用在问题解决领域.
实施步骤:
(1)对被试进行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出声思维。
(2)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同时用录音机记录他们的全部口述。
(3)当被试在进行出声思维的过程中发生停顿,及时提醒或询问
(4)将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字材料,以分析被试思维的过程及其特点。
分析(问题行为图):
可以使研究者直观地看出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序列。
组成:(1)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实验证明:纽厄尔和西蒙将被试对密码问题的言语报告转化为问题行为图。
评价:除了能和行为测量一样。做到科学化外,其另一个优点在于:掌握被试思维的全过程。但它也有缺陷,它反映的是仅能停留在被试意识层面的东西,对于内隐的东西无法得到。它还有质疑的地方,被试进行言语报告可能会影响到被试的思维,言语报告的可信度也受到质疑。
(III)建构认知模型.
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代表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而非专指某种具体方法。研究者往往会尝试各种方法,综合系列实验研究的结果,来建立模型以揭示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为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模型的解释力。
实施步骤:先验模型阶段,实验验证阶段、模型完善阶段.
(1)先验模型阶段
这是第一步,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即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举例:罗施(Rosch)的概念表征的认知模型(概念结构的原型说)—理论假设:概念主要以原型(它的最佳实例),进行表征,概念表征除了原型外,还有维量(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原型和维量紧密结合形成了概念。
(2)实验验证阶段.
第二步,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
举例:罗施的匹配实验.—相同范畴、不同范畴—实验条件:有启动词和无启动词.—验证了维量的存在.
(3)模型完善阶段:
第三步,对模型进行完善。
举例:罗施通过对不同地区、民族等特点不同的居民进行颜色识记实验—原型可能是由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决定的。
△评价:优点:①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②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③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
局限:①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②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③不是任何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