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做骨密度测评?定量CT是如何辅助预测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

人体骨骼密度事实上是有峰值的,一般在30岁时骨骼密度会达到峰值,随后在40岁左右逐渐开始下降,而骨骼密度的下降,与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骨折等风险有相当大的关联。

根据我国2018年首个居民骨质疏松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上的人群超过1/10的人缺乏骨质疏松认识,20岁以上的人群仅有2.8%做过骨密度检查。

事实上骨密度检查是检测骨骼强度的重要方法,也是目前有效地预测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除了用于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还可以用于检测骨质疏松的治疗是否有效。

哪些人有必要行骨密度检测?

综合我国的诊疗手册和治疗指南建议,以下人群有必要进行骨质疏松筛查:

● 年龄>65岁的女性和年龄>70岁的男性;

● 年龄<65岁的女性和年龄<70岁的男性,存在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

● 有脆性骨折史的成年人;

●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 X线影像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 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者;

● IOF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回答结果阳性者;

● OSTA结果≤1者(2017)。

此外《中国防止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15年)》中也建议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到年龄≥40岁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中。

在建议中提及存在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应及时行骨质疏松筛查,其中的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包括:

● 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轻伤而导致骨折的情况。

● 患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 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也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 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过腰椎压缩性骨折。

除了对骨质疏松进行评估外,骨密度检测还可以了解骨骼的生长状况,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以通过做骨密度检查,来避免缺钙情况的出现,更好的促进骨骼生长。

定量CT与骨密度检查

定量CT又叫QCT,能测定松质骨还有皮质骨的体积密度,能够较早的反映骨质疏松,早期的松质骨丢失情况,一般是测量的腰椎或者是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密度,也能够预测绝经妇女的椎体骨分析。

此外还有外周骨定量CT,测量部位主要为桡骨远端和胫骨,测量结果主要反映的是皮质骨骨密度,可用于评估绝经后髋部骨折的风险,但由于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外周骨定量CT尚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临床药物疗效判断。此外,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除测量骨密度外,还可显示骨微结构及计算骨力学性能参数。

对于老年人来说,及早的骨密度检查,能帮助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症,而对于发现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更要定期行骨密度检查,以监测骨密度的变化和治疗效果评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