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目是“浅浅小语”,看来培东老师真的衷情于“浅浅”二字,老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说出“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的呢?我不由悄悄地自问。我希望读懂培东老师,那么就先从读懂他的课开始吧。
一、切入点的选取:情感
文有文脉,课有课脉。小说阅读,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从三要素出发,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侧重哪一个便着力于哪一点。可肖老师偏不走寻常路,从“情感”入手,并一以贯之,成为本课课脉。
以“情感”为“圆心”,肖师画了几条“半径”: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暴风雪前后人对羊的情感的变化;“咩咩”声中流动的羊对人的真情;“咩”字深处栖息的人间温情。
其中,“人对羊”、“羊对人”是我自己的解读,实录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我的独特体验。但我相信,肖师要传递的应该是人与羊之间的双向的情感互动。那么,暴风雪是人的情感发生变化的重要环境,而羊的叫声的变化是情节中感受到的,侧重羊的情感,二者可否这样分开?这是我的一处思考。
从肖师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读出了一位匠心独运的老师的情感与智慧,他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一个“咩”字的感受、品味、挖掘上,层层深入,景致渐深渐美渐奇。他对于教材的挖掘,如掘井,非至流出甘泉而不止。五个环节,前面三个是铺垫,是蓄势,后面两个是高潮,是升华。
教师首先从故事内容的概括入手,既是检查预习,又是对文章整体的一个把握。我看到这个设计的时候,心中在想,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从整体而局部,再整体再细部,最后回归整体,如同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这是符合人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吧。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先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时关注到了阿隆和山羊之间的感情,这便像轻轻投在湖中的影,轻轻地随着涟漪荡漾,却不打扰湖中的静谧。
接下来教师对于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的分析中,情感正式露面。说到这个环节,我不禁要表达我对于这个环节标题设计的喜爱: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肖师是经过多少深思熟虑方定下了这个角度呢?“拯救”一词的使用让人心中生出悲悯,而“最重要”三个字又指向了一种思维的训练,在学生想到的种种因素中,哪个是最关键的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如此有智慧,又如此饱含感情。师者之匠心可见。
情感已知,那么有没有变化呢?在探究情感的过程中,老师提炼出了小说情感表现的两种技术手法:蓄势待发,将漫溢而未漫溢;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教师需要适当隐忍和节制。这两种手法的呈现,是在环节的最后,当学生一步步随教师走近情感深处时,教师便适时总结,看似是知识点,其实是学生自己体验到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艺术润物无声,悄然无形。
最令人击节称赞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而层进地体味“咩”字的过程,在这个简单的动物的发音中,竟然隐藏着那么多美好而令人心动的情感啊。当学生感受到山羊的发音背后的语言与情感之后,教师又向深处行,将《斑羚飞渡》中的叫声与本课山羊的叫声进行比较。于是,学生发现了在同样陷入困境的时候,山羊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坚定地走向死亡深渊的悲壮的叫声,一个是与人类一起相依相守的温暖的叫声。为何不同?是人类的选择,是选择无情的猎枪还是选择不离不弃的坚守?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就从这叫声开始,教师继续带领学生前行,前方还有什么?是令人迷醉而铭记的风景。
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什么?又是一处比较,而角度真的令人称奇。他将童话和本课的结局的区别作为主题开掘的关键点,在最后一段中寻找文章主题的开放度与深度。于是,学生理解出人性的关怀,对于弱者的悲悯,人与自然的相处的方式,至此,主题清,情感深,“咩”声明。
小说教学,以情为线,环境在其中,情节在其中,人物形象在其中,这真是一种极为高明的选择,也为我今后的小说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课堂语言的艺术:无痕
在概括小说内容时,让我惊诧并由衷敬佩的是,即使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且没有什么看点的环节,教师竟然在小结中给我惊喜:“咱班同学有一个特点:女生很感性,从情感的角度来表述;男生呢,喜欢故事情节,专注于小说中的情节内容。其实,只要把他俩说的内容整合一下,则合格故事梗概就会变得更加规范。”这是何等的慧眼与慧心方能看出男生和女生概括的细微差别啊,我读到此处时,毫无所觉,可肖师一语中的,且极为巧妙地总结了同学发言的内容,并归纳了小说故事内容概括的一般规律,果真大家手法。
学生在分析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时,教师的评价性语言非常自然而又极为精彩。学生提到感恩一词,教师马上说出“有感恩之心,这个世界才会鲜艳。”“世界”与“鲜艳”的陌生化搭配直接抵向人的心灵视觉啊,顿感眼前呈斑斓多姿之美。学生对于因素的分析见解不一,老师用“父亲论”、“草堆论”言简意赅地加以总结,将学生强调的重点自然地凸显出来,课堂应变多么机智。如果说机智只是形于外,那么神于内的便是那些饱含感情的总结和引导。如学生感觉是口误,说“如果两个人没有情感”,肖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说“你就说两个人,你这时已经和阿隆一样觉得这种山羊是人了。这,就是情感的力量。”这是太妙的生成了,学生的自以为误正是老师心中的正解,肖师的总结一下子让“情感”成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在此刻当之无愧地被所有的人感受到,老师自然地总结:“因为爱,成全了一切;因为爱,感动了上天,送来了暴风雪,也让我们找到了一座温暖的草堆。”好一个“成全”!彼此悦纳,成全了时间最美好的情感。而此前所有的寻寻觅觅至此都有了价值,无论是暴风雪,还是草堆,都成了情感的衍生物,都为情感蓄势,最终烘云托月,将“情感”推上了至高点。
在学生体会“咩”声含义的时候,一个学生自信地说“我觉得我读得挺好的”,肖师是如何应对的呢?他说的话如此暖心“一个自信的女孩在我们这个班级里出现了。”那个“自信”的女生,想必此生都忘不了这堂课,这个老师吧。
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山羊的心声,老师说:“真是一只在风雪中惶惑可怜的山羊”,多么入境的言语,一下子将学生代入情境之中。当学生概括出山羊的形象后,教师的话自然流淌:“真进入情境,对话甚至是不需要酝酿的,它依着我们的心。”这就是最动人的教学艺术啊,依从本心而言,依从本心而读,学生的心灵真正获得了一种自由,多美的课堂!
自然无痕的课堂语言,让师生间各自如鱼得水般自在地生长。
三、文本解读的法宝:朗读
我曾现场听过肖师的两堂课,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在他的课堂上,朗读永远是最有效最吸引人最有魅力的文本解读手段。在语文课上,肖老师一直坚守着朗读的地位,永不撼动。
本课中的读,更是别具一格,读“咩”,一个简单的发音,背后是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品味一边朗读,为了更深入地走入山羊的内心世界,教师创设情境,让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还原山羊的语言的同时,也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咩”中的情感。教师的追问“要读出一种什么感觉”“这个时候的‘咩’字要读得怎样?”学生一点点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在教师对于语气语调的指导下,很好地把握了山羊的情感。
在最后的挖掘主题的环节,教师直接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读中,学生思考,在读中,学生感悟,在读中,学生顿悟。教师对于朗读的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最后部分,教师提出“最后,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结尾部分的对话,老师读阿隆,你们读兹拉特。读两次,第一次读原文,第二次请同学们把‘咩’字一起不提示地还原出来。”这种朗读的要求明确而具体,在之前齐读原文的基础上又深入文本,细化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朗读上又倾尽多少努力呢?面对学生读得无趣无味无感无情的现状,我们反思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吗?朗读被我们丢在了什么地方?琅琅的读书声是否成了遥远的回响?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我一直被读书声牵引着一路向前,到他要我们去的远方。
我想,从此课中我汲取的不仅是教学的智慧,更有这智慧背后对于文字的深情触摸和深深懂得,唯此,方能在设计中渗透情感,在情感中关注思维,在思维中升华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