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假设一个场景,你是一家甲公司的普通员工,你刚刚接手了一个新客户的项目,项目的背景对于你来说有些陌生,但是时间相对充裕,你会如何进行?
方案一:时间相对较多,先自己独自多花些时间看看项目再做打算不迟
方案二:首先制定工作计划,和客户、团队沟通后确定不同的时间节点,及时反馈任务进度情况
选择第一个选项的人的态度往往较为“乐观”,实际上是对执行存在恐惧,希望万事俱备再行动却慢慢形成拖延,典型的拖延患者;第二种选项的人对时间概念不温不火,在沟通的基础上将事情放到日程上去完成,并及时反馈意见,降低了一定的风险。
我们不妨再来假设一个场景,上一个场景中任务不变,并且项目仍在截止时间内,但是大有延误的可能,这时你应该怎么做?
A.反正已经完成不了了,如果给我更多的时间就好了,干脆放弃
B.提前和客户和团队协商,分析原因并制定可行的弥补方案
在A的眼中,事情不是成功就是失败,结果是固定的,更不能看到事情的其他可能性,无论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所幸选择拖延来“欺骗”自己。更有甚者选择“不开始”来逃避自己的“不成功”
结果注定是完成不了了,现在开始做已经来不及了。
我自己做事向来追求完美,如果这么仓促一定做不好,我可不想被挨骂。
我相信如果能多给我一些时间我一定能做的很好,只是现在时间不多了。
拖延患者的一个共同点是对“明天”无限美好的期待是:
“明天我一定会开始的”
“如果能有多一些时间,我会完美完成这件事情”
但是将当下的压力放到“明天”的那个自己,殊不知会将明天的那个自己活生生压死。不是他们太乐观,而是明天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当压力骤增的时候,拖延症干脆选择“破罐子破摔”,来减轻自身的痛苦。
当然这种方式的减轻只是自我的一种逃避,但是大脑还在不断给自己一个错误性的信号:我可以做到,只是不是现在。
相比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任务完成地很糟糕,他们宁愿承受什么都不做以获得“如果有时间我会做的很好……”的安慰。
于是,拖延者便会进入一个拖延的怪圈。
从一开始的自信满满:
事情一定是有条不紊地进行,不用花费多大的力气。
稍微碰到点挫折开始无法忍受:
我的状态不适合现在工作,等时机来了我再开始吧。
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焦虑加重:
感觉自己需要开始做些什么了,但是还是抱有希望,离期限还远着呢。
时间已经过去一半,胡思乱想代替了你的乐观:
你的脑海不禁闪现那些几近毁了你的人生的想法,你可能会感觉到瘫痪,一连串的想法在脑海里打转。
回想曾经的你自己,有没有曾经上演慢慢走向“拖延”的怪圈,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是和它殊死相抵以证明自己不是失败者?
还是在颓废地妥协中渴求放过自己?
还是直视它,凝望它,一步一步到达它的最深处去聆听它,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