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1)

      (题外话:10号朱儿从学校回来,她快乐的暑假开始了,可一见面她就给我个措手不及——她说,想割双眼皮!

      震惊。抗拒。不接受。这就是我最初的心理感受。最后……最后,我接受了,并且也说服了阿辉先生。

      最初,俺们娘俩统一意见:去正规医院做。最后,她动摇了,就在一个人据说是她自己家做的。

    哎!连着两天,围着她的眼“奔波”,又忙得有点无头苍蝇之感——14号,手术不到一个小时,结束。八天后拆线,希望结果如她所愿。)

          说书吧。

      今日所读,心有所动两点。一是《严重小说小动》章节,其中谈到一类学生,他们会因“早就会了”而在课上用“小说小动”消磨时间,王晓春老师说对此类学生,可以给他们开辟“特区”,允许他们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去学习更深的东西,或者看课外书。

    这一说让我想起上届毕业的学生子曦。子曦酷爱理科,不咋喜欢语文,准确地说不太喜欢写语文作业,即使写了,也是错别字很多。其实他无论理解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堪称上游。

    这孩儿在我心中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记得好像是从初二起,他先是不正经上语文课,到了初三,就不咋到学校来了,就窝家里。想学就学点儿,不想学了就谁也不理,油盐不进……不过后来有惊无险地也算进了高中。听说因一次交白卷被劝退在家,不过后来应该是又返学了,如今该高中毕业了,也不知今年高考成绩如何,问问同届学生,也都不知。据说他还是不咋与人联系,包括他初中曾经的好友……

      还有一类学生,他们因“表现欲”而严重小说小动。他们小说小动的同时,会留意他人的反应,如果有人注意他们,他们就会透出得意的样子。这类学生——我想起了刚毕业这届学生中的涛。

    王晓春老师针对此类学生,给出三种对策:找出表现目的,给予回应;创造机会,满足表现欲;有的学生,不理睬,更好。

      涛,初一、初二,一直在我的威慑下,还算乖。可到了初三下学期,这孩儿是因了我那次对他额外的关心吗?后面一两次打交道,竟给了我“顶撞”的感觉,这是我当时的感觉,今天看王老师这本书,更感觉他当时的表现像是想要吸引我注意的“撒娇”表现……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边观察边思考边与之“交道”的日常,没有恼羞成怒,没有气急败坏,我们相安无事还算平静地度过了毕业前的日子。

    只是涛这个孩子,他的表现让我如今想起,还是觉得很有意思,他为什么课堂上总会说那么一两句不讨人喜的话,发出不讨人喜的声音,作一些不讨人喜的事儿呢?说他是有意的吧,一看向他,他会立刻收敛;说他无意的吧,他又会屡屡发出。到底是故意与我作对,还是故意表现以引人注意呢?

    有机会了,一定要与涛聊聊,问问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