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起,在爆款文、畅销书,甚至各类线下活动中,有一个词特别显眼——刻意练习。这个词来自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克森的一本著作,书名就是《刻意练习》这四个字。正如罗胖所说,在这个文化资产稀缺的时代,一本揭示了强大学习方法的书理应受到追捧。
书中的核心总结起来是:一个观点,加上学习方法的一个基本版和升级版。
一个观点是:天才是可以铸就的。有些孩子生来即拥有过人天赋,这个事实毋庸置疑。但作者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案例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他强调:高强度训练,能改造身体和大脑原有构造,产生天赋般的奇迹能力。这个观点一出来,首先给了作为普通人又想逆袭的我们一针强心剂,似乎能让读者欢呼雀跃地去下文寻找武功秘笈。
接下来是关于学习方法的一个基础版本,作者称其为:有目的地学习。类似于主动阅读的观点,在处理学习这件事的时候,主动点儿的态度还是路上必备的干粮。反思一下,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常态也许会是这样:读书或某项练习,做到哪算哪,没有目标设定;阶段性心不在焉耗时间,只是在做而没有主动探究思考;一项练习做完即完,并没有做出结果评估;永续性地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在低水平程度徘徊。
对于这些入门级地学习问题,作者简洁地给出了四步方法,以实现"有目的地训练",
1. 确定目标不断改进
2. 练习中保持专注,主动思考
3. 对结果做出及时反馈
4. 跳出“舒适区”进行训练
道理看似简单,回顾自己的经历,中枪的地方不只一点半点。以自己来说:练习之前的目标设立和跳出“舒适区”训练,是重灾区。这两项需要调动挑战惯性和惰性的部分,但这往往会让人不舒服,过程中便很容易成为蹲在自己“舒适区”的俘虏。
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即上面所说的学习方法“升级版”——刻意练习。这是一个如果姿势正确,一不小心能让自己变身高手的宝典。
具体是这样子的:
1. 明确具体的高绩效目标,即自己要实现哪方面技能的提升。
2. 尽全力找到该领域权威或著作,用以研究其杰出或成功背后的逻辑,与自己的练习状态做对比,获得高质量反馈。
3. 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训练。
书中解释了一个“心理表征”的概念,用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同专业程度的人在看同一个问题时有着不同的智识及行动状态。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用对比——行动——复盘的循环操作,无限趋近于最优秀的状态。
到这里,相信很多人跟我有同感,道理看似简单,不过在刻意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主动性、执行力和持续力等等,好像又是一波慢慢靠近的僵尸,哦不,是挑战。
读完,感觉有几句话想送给自己:
1. 有些书读了没用,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并没有采取让自己不舒服的行动。
2. 凭天赋这种事,可以有;但仅凭天赋,结果可能不尽人意。
3. 有意识地梳理自己舒适区的单元,并采取反向操作,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好啦,又该说晚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