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终于可以搭建电报。
这一年崇厚和沙俄谈判,在军事取得胜利,而且沙俄深陷土俄危机的时候,签订了一个只有战败国才会签订的条约。引起朝野震动,总理衙门拒绝签字,再派曾纪泽前往谈判。
在这当口,李鸿章建言,修建从上海到天津的电报线。
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沙俄有电报,所以万里之遥,信息指日可到,而清朝的电报只能到达上海,由上海到天津、北京,又要好几天,另外,新疆也没有电报,左宗棠那边的战报,也要好多天才能到北京,对于总理衙门了解局势,有很大的制约。
总理衙门在这次谈判中,由于信息传递慢,确实感觉到非常不便利,所以同意李鸿章的请求,批准可以建设电报线。
在此之前,李鸿章已经在辖区内试点,建议被批准后,就开始着手实行,几年之内,全国就都可以通电报了。
作者感叹电报在中国的传播用了将近三十年,不过这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有总比没有好,好饭不怕晚,这本来没什么,只是近邻日本发展速度太快,接受新事物也比清朝容易,相形之下,清政府的动作就显得迟缓了。
这里提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在此之前,左宗棠平定了陕甘民变,那场灾难,已经让中国减少人口两千多万,晚清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层出不穷,内乱的破坏力丝毫不亚于外敌入侵,很多时候内政和外交是相互联系的,当中华强大的时候,外国势力无从下手,一旦衰弱,各种势力就纷至杳来,内忧外患更加让人难以招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