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谈起“你的理想是什么”时,我们总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医生”,现如今,做了老师,再向学生们提出类似的问题时,老师、医生仍然是孩子们最多的选择。“老师”、“医生”这两个词语曾伴我走过童年时光,走进少年时代,交织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也是它们也让我与教师职业解下了不解之缘。
(一)
小时候的我是个白白净净、性情安静的孩子,老师们都特别喜欢我。我至今还记得,六一儿童节那天,西李庄小学校园中那个简陋的舞台上总会有我的身影,妈妈也总会为我穿上自认为的最漂亮的裙子。因为老师的喜爱,也因为那时生活圈子的狭窄,我的心中便也有了当老师的念头。不上学的日子里,便和小伙伴们一起轮流模仿当小老师,总会招来大人的一阵阵笑声。
小时候,我最怕的是打针,对医生是敬而远之。尤其记得,那个时候打防疫针,都是在学校进行,学生们要排着长长的队伍挨个接种疫苗,来自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端着放置针、药的铁皮箱子,看他们熟练地将装着药水的玻璃滑坡,长长的针对插入里面,然后再针头向上,将针管里的空气推出,尤其是此时针尖在阳光下尖地刺眼。我也心生胆怯地站在队伍里,当一点点靠近我时,人便怂了,哇哇大哭个不停。老师看我不配合,便总会把我和几个一样表现的孩子扯到一边,然后让我们一路小跑回到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再拉上自己的爸爸或妈妈,重新回到学校,在父母的好言相劝以及捂眼、扭头的防护措施下,完成打针全过程。
那时候,在我眼里,老师职业很美好,医生是个可怕角色。至今,每当提起这些事时,母亲总会说:“小时候你那么胆小,我从来没敢想到过你现在敢骑摩托、开车。”
(二)
初中学习生活因为学业加重,相比没有了童年时光的无忧无虑,老师的严格要求开始让我重新审视教师这一职业。从地理课上的南北极、七大洲、四大洋,到代数上的一个个不甚理解的抛物线,再到化学上一个个难以记忆的公式,都会让我困顿、迷茫不已。然而吃药、打针,这些事情似乎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了小时候的胆怯。
那个时候,我认为:老师是个不好当的角色,医生这个职业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三)
初三那年,我在昆中三(7)班就读,我的班主任老师是张晓亚老师,我至今记忆深刻。我的成绩一直在班中处于中上等水平,临近毕业,需要报考志愿,父母不支持女孩子上高中,认为太辛苦,中专在当时则是众多优秀学生青睐的出路,我和家人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卫校”,这显然已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那时候,学校的孟校长曾是父亲的老师,他召集班主任、父亲针对我的报考专门进行了讨论。一番讨论之后,将我的志愿由原来的“平顶山卫校”改为“平顶山师范学校”(此事我事后才知道),原因是师范毕业包分配,直接可以参加工作,教师职业是人们眼中的铁饭碗,于是糊里糊涂,便接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故事的结果便自然如他们当初的预言一样了。
从教的20多年后今天,愈发认识到“如何做好教师”这将是一门值得终生思考的问题,在“教师”这简单的二字背后,我更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在。我知道,我的人生将与教师二字不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