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周的时间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每一章都做了详细的总结。这本书跟之前看的教学书都不一样,它不是在教我们教学的技巧和策略,它是直奔教师的心灵。这本书就是在告诉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之下,我们面临的更大的挑战是教师与自我的分离,这种分离会直接导致学生和自我的分离。所以教师是需要勇气直面自己的心灵。
亮点:
第一,帕尔默以其远见卓识把我们拉回到教学改革的起点。教学的改革不只是教学技术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教育心灵的培养。
我们现在是有一个比较不错的教育改革环境,学校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但更多的人是关注教学的形式和技术层面,比如利用翻转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理论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鲜有人提出关注教师的心灵。帕尔默早在20多年前就向教育界发出了警告,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本书在中国来得正是时候。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有被看见的感觉,我的迷茫、不解、不自信、恐惧、失望、开心等等教学过程中的情绪被他看见,被他理解和关照。
对照图书,我反思自己,我现在积极学习各种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尝试教学实践,我的初心是什么呢?我是否过着分离的生活?如果我是希望通过这些教学实践,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进而去争一个项目,去评一个职称,如果我出于这样的动机,我就是和真正的内在自我分离了。我的自我认同不够,我觉得自己价值感不够高,所以我需要从外界里面获得承认,从外界获得名声来满足自己。如果外界给我好的反馈,我就确认自己有价值,如果外界没有好的反馈,我就会信心丧失,颓废沮丧。我的心情取决于外界,我就成了外界的奴隶,我就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那么这样的我在课堂上如果遭到学生的质疑,遭到学生的冷漠,我就会情绪低迷,丧失前进的信心。这样的一个教师,这样的一个自我,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是持续推进艰难的教育改革和实践的。
在目前,热热闹闹的教学改革当中,我要看清楚自己的需求,找到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初心。即使课程不能被评为金课,或者是一流课程,我依然要打造内心的金课。因为我从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了成就和快乐,当我的教学实践得到学生的认可,我获得了莫大的鼓励。即使学生暂时还不能够完全认同,我也会依然坚持下去。我相信我的初衷是为了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面临许多的困难,要摸爬滚打。也许没有经费的支持,自己要付出大量的心力和时间。但是我愿意,这是我个人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现在最重要的是从自我做起,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心。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自岿然不动,有着稳定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同时要不断的去反省,要直面自己的心灵,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学生。这段时间在坚持自由书写和冥想,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边,对自我的发现越来越深刻。作为一个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内在和谐,身心统一,言行一致的人,了解自己,会与自己沟通,能够接纳自己,才可能去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接纳学生。这世界不过就是我和外界。不了解自我,就无法了解外界。外界不过是自我的一种投射。教学也是一场修行,与学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绝佳机会,做为老师,要感谢我们的学生,也要珍惜每一次的机会。
第二,对悖论式的整体世界观的再发现。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矛盾和对立统一当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变世界。帕尔默把它叫做悖论式整体思维。过去我更多地用这种思维分析世界,分析社会问题。帕尔默告诉我们,这种悖论式的思维方法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且可以用来创造教学空间。我重新审视作为个体的自我,知道我作为一个人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有呼有吸,有生有死的个体,是身体和心灵的结合体,是理性和感性、左脑和右脑的结合体,是自动化和控制的结合体。第一次发现了再平常不过的呼吸的重要性,看似矛盾的两种行为,组成了整个生命过程。同时每个人性格上有优点和缺点,一个人的优点,可能也是一个人的缺点,我们不能只有阳光向上的一面,有阳光那自然要有阴影,所以,优缺点是一回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喜欢自己的优点,为什么不能包容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所以,作为个人要接纳自己的所有不完美。
那在教学上这种悖论式的观点提醒我们,既要重视教学的内容也要重视教学的空间;要尊重单独的个体,也要鼓励团体的共创;既要引导学生,放开束缚,天马行空低去想象,又要给他们一定的引导,以防止其走向偏颇和谬误。教学的空间,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老师既是理性的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感性的。精神的引路人。在教学改革上既要重视教学技术的普及,也要关注教育心灵的成长。
总之用这样一种悖论式的思维去看待自己,看待学生,看待教学,就会发现更多的机会,避免走入非黑即白的限制性的思维。比如,当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有恐惧的时候,我会认识到我的恐惧有多么深,我和学生建立连接的愿望就有多么强烈。我就看到了另一个积极的自我。
第三,众行致远,建立同心同德共同体。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决心也许会耗尽,所以要想走得更远更长久,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同心同德的共同体。从自己出发,不断学习改变,并且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来一同进步。我可以成为共同体的引导者,来带领大家探索,比如说在在系里边学校里边建立一个读书会,来共同探讨教学、成长。我想学校里会有许多和我一样追求进步,追求自我完善的老师,他们分散在各个院系。需要一个组织把我们连接到一起。为此我是可以做一些什么的。
第四,两个可以用来对优质教学进行讨论的主题。
同事们在一起很少讨论教学,除了担心相互的竞争,也是不知道如何入手,书里介绍了两种非常好的方法。
一是关键时刻法。这个方法能够打破教师的外在自我防御的铠甲,以”关键时刻”为引子,通过逐步的引导,老师们进入到一个开放真诚的交流空间,能够对教学的真正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是意象隐喻法。探究反映我们教学最好时的自我意识的意象和隐喻。脑中快速的闪过一个观念,自己教的好的时候,觉得像是什么?最初的时候我想,我好像是一朵莲花,在阳光下缓缓的盛开,生命力很旺盛,充满生机,昂然,向上挺拔。。但之后对照作者的牧羊犬,我觉得黯然失色。这里边有的是孤芳自赏,洋洋得意,缺的是对学生的关照和神秘教学主体的敬畏。
考考你:
什么是澄清委员会?它的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来操作进行?
答:澄清委员会是一种机制,通过制定谈话规则,让老师们能坦诚不公,敞开心扉,避免表面上客套式的、浅尝辄止的谈话。这个特别像我参加过的一些私董会,或者是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过程。
澄清委员会包括焦点人物和一些委员。焦点人物就是带着问题的人,是我们常称之为案主,委员可以是其他老师。大家围坐一圈,案主在中间。委员会的成员在谈话过程当中,只能提出诚实开放性的问题,焦点人物可以回答也可以跳过。委员们禁止以任何形式与焦点人物进行交谈,不能自作聪明的给人忠告,不要喧宾夺主的确认问题。
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在别人有问题的时候,想当然的就会以自己的经验去给别人提出建议。当我们自以为是滔滔不绝的时候,对方也会对我们封闭了心灵。我们得知一条朴素的真理,鉴于我们不可能进入别人的灵魂,我们也就不可能知道如何解答别人的问题。
在两三个小时期间内循环往复的问与答能产生一种显著的累积效应,焦点人物坦诚的回答一连串问题时,焦点人物与心中教师之间的隔膜也一层层拨去,焦点人物能更清晰的听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指引。
当委员们提出的问题有助于焦点人物越来越接近其内心的真理时,他们发现自己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真理。
在最后结束前15分钟时,可以问一问焦点人物,是继续遵守只提问的规则,还是除了听问题也听如实的反映。
依照会议议程,澄清委员会在澄清过程即将结束时,要做两点提示。其一,澄清过过程的价值并不以焦点人物的问题是否解决来判断。其二,保密原则。
帮帮我:
1.运用导致创新性张力的六大悖论来创立教学空间时如何把握对立的张力?
例如这句话“要让教育学顺利的发展,有的时候我们要忍受一些苦难。我们若不能为学生的深度学习而忍受苦难,也就不能教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忍受苦难,忍受住一时的沉寂,是因为老师的爱,我们自愿忍受沉寂的苦难,是为了让学生慢慢的长大。这也使我想到,张德芬的一句话,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比如说对于孩子,看到他摔倒了,我们不会去马上扶他,因为我们对他的爱,使我们愿意忍受那一刻的心中的担心和焦虑,给他机会自己站起来,自己成长。我想老师对学生也是这样吧。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