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消耗性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的钟表时间,这个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另一种则是我们主观对时间的感知,这就大相径庭了,同样的时间每个人的的感受不同,同一个人不同的状态对时间的 感知也有所不同,而左右主观时间感知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对比性感知
心理学有这样的一个例子:10岁的孩子与50岁的成年人对未来五年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未来五年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只相当于其已度过人生的1/2,也就是50%,而对于50岁的成年人来说,则只相当于其已度过人生的1/10,也就是20%,这样的对比就会让人产生时间在加速运行的错觉,也就会有从“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太慢”到“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截然不同感受。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拖延症患者是很难高效的享受生活的,因为dealing在马不停蹄的向他加速飞奔,这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大的焦虑感。
另外因为对时间的感受,不同时段有所区别,现在规划的在dealing前完成事情的预留时间,临近时就会有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很难做到从容应对,手忙脚乱中折损了做事情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焦虑感,而焦虑的心情本身则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对时间加速的感知。
在这样的一个闭合怪圈中,人是没办法静下心来体验生活的。
二、情绪性感知
“快乐不知时日过,辛苦一日仿如年”,我们常有此类感触,快乐之时,感慨时光匆匆;悲伤之时,时间恍若静止。
之所以有此截然相反的感受,主要是因为快乐幸福时,大脑出于兴奋状态,为更大程度的享受此刻的美好时光,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当下的事情上,忽略了时间的流失和运转,当我们回过神来时,大脑对时间的感知还停留在事情开始前的那个节点,而客观钟表上的时间又明确告知我们时间已经跨过很长一段,而我们对这个过程的感知几乎为零,直接从“起始点”跳到当下的时间点,自然会有一种“时间怎么过这么快”的感触。
反之当遇到伤情、危险、痛苦等负面感受时,大脑渴望尽快摆脱这种情绪抑制状态,从而频繁的关注时间运行的每个节点,当我们渴望的时间运转的加速度跟实际时间的匀速运转产生差别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时间运转缓慢的错觉。
生活中我们在等人时就是这种状态,焦急的心情使你不断看向钟表,越是 如此越让人觉得时间缓慢,所以明明只早到了10分钟,你却生上了等待30分钟的气,或者跟对方抱怨“我都等你老半天了”!
聪明的餐饮商家在顾客排队时,为避免顾客无所事事的焦急情绪所产生的等待延时感,就会在侯餐区设置游戏等消磨客户等待的时间,通过游戏调整侯餐客户的心情,减轻其等待的焦躁感,把注意力转移部分到游戏上面,这既能增加其等待的时长,又能提高相应的满意度!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来源于那些选择跳楼自杀而被成功解救者的口述,他们中大都表示,在旁观者看来坠落的那一瞬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恐惧、悔恨等情绪让他们对时间流逝过程的感知十分敏锐,脑海里飞速的放映着过往的画面,这些都主观上拉长了对时间的感知!
三、比例性感知
越成功的人越感觉时间过得快,因为想获得成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需要把时间切成更多不同的小块,分配给所要完成的任务和事情,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就会受到每一个小块长度的影响。
而那些生活单一的人,时间往往不用 太多的分割,时间大多是整块的
让这两类人同时做一件事情,一个只能拿出其所有时间比例的10%,另一个却可以拿出50%甚至100%,这样的对比所产生对时间快慢的感知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拿出50%的时间一定比只用10%的时间的人更有胜算,投入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更多的是单位时间的产出,正是因为只花了10%的时间就能解决别人花50%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他才更优秀更成功。
培养对时间更精准,更敏锐的感知能力,是我们充分利用时间的前提
时间是我们用来交换优质生活的最宝贵资源,而且它在永不停歇的运转,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左右
我们把它放在哪里,成就有可能就在哪里,如果一个需要1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你却安排了3小时的时间在上面,这明显是愚蠢的行为,反之亦然!
我们在开始执行任务之前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所要完成事项难易程度做出精准的预判,然后就是预留出相应的时间!
这期间时间与能力之间的配比就需要我们有足够强大的时间感知能力才能更好的完成
从我个人践行的总结来说,找个精致的且自己十分喜欢的本子,把对每件事情预判时间记录下来,事后再把实际所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把两个数字进行对比,算出两个时间量之间的差额,而后带着这个差额去把事件重新梳理一边,找出造成偏差的原因,然后把总结经验内化成理论,指导下一轮的时间时间预判
如果你持续记录和践行这个循环过程,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不用看钟表就能大致判断出时间的花费,对每件事情的预判时间都更加精准!而这一定会是提高你的时间利用率的一个有利的助推技能!
感知时间,品味生活,与我一起做个精准时间感知的快乐行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