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办公室闲聊,科长说起刚刚跳槽的同事给他发微信,大致内容是新工作虽然待遇好,但是人际关系很复杂。范姐感慨说:”他不能像在这儿,总是不干活了。”我深以为然,没想到科长接了一句:“反过来看,体制内也就这点活,像她”,他指了指我,“什么都干,又有什么意义呢。”这话实在被戳到了我的痛点。
我理想中的工作,既能满足物质需求,也能满足精神需求,也就是觉得自己被认可、有价值,这里的价值既有工作内容于社会有价值,也有自己在团队中有价值。
对比这个标准,现实是骨感的。我现在的工作是标准的体制内,稳定但工资不高,说是工程管理,其实只是信息的统计汇总加协调。科长很清楚我们对工作内容的负面评价,毕竟做一两年就离职的年轻人已经有很多个,所以他常常讲起,我们这儿曾做过哪些大项目,能增长多少见识,但是现在看来,话术的成分更多一些。另外,雪上加霜的是,我的专业不对口,科室人手又不够,我时常成为不得已又被嫌弃的选择。总得来说,唯一的长板是人际关系简单,可能是因为关系户们看不上这里。
对我来说,所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最影响心情的是最后一个,最容易改变的也是最后一个。不过,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我真的想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吗?反正已经是不对口的,换到别的或是换回去,似乎都差别不大。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冲突更缓和一些的工作,比如工资更高的私企,或者更有社会价值的研究类工作。
当然,也有另一个选择,把工作完全等同于养家糊口,没有其他理想化的附加。这完全取决于主观意识,没有对错,这些附加仅是刚走出校园的打工人最后的倔强。"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知道我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到底是在寻求方向,还是仅仅庸人自扰,再走走看吧。